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第一篇 2007年5月31日(星期四) 楊天恩牧師

經文:尼希米記1章

是日金句
主啊,求祢側耳聽祢僕人的祈禱,和喜愛敬畏祢名眾僕人的祈禱,使祢僕人現今亨通,在王面前蒙恩。(尼一11)


讀者心得
  1. 尼希米為何看見他生命中的異象?這對你有何啟迪?

牧者心得
  「人在尊貴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 49:20)詩人這評語真的發人深省。尼希米與他的同胞兄弟哈拿尼的對話,揭開了尼希米記的序幕,也開始了尼希米人生的下半場--精彩的下半場。
  根據聖經給我們的資訊,當時尼希米是王身邊的酒政。在當時來說,這是王身邊最重要的人,因為他是為王試酒,以防酒中有毒的人,這意味著他甚得王的信任。為甚麼當時身為亡國奴的猶太人能身居此要職?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個身居要職的人為甚麼而活,卻是我們更要思考的問題。雖然他身居要職,但他卻不單是為自己的權位、利益而活。讓我們的世界可以擴闊一點。
  尼希米願意發問、聆聽和思想。(一2-3)一個成長的人不能只活在自己設定的範圍內。很多時,我們的智慧、神和人喜愛我們的心沒有增長,是因為我們對身處的環境和世界不聞不問。很多人感到他不需為任何人和任何事負責,因為他的世界過於細小。
  尼希米在發問、聆聽和思想之後,願意把他所得到的資訊和感受在禱告中與神分享和傾談。他不單是禱告,他更禁食禱告。這意味著他認真地看待他所知道的事。我們不能單以自己的情感來面對世界和世界的需要,否則我們只會自以為義,以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以致我們的行動過猶不及;又或我們會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各種的需要,結果只會耗盡自己。
  尼希米在禱告中察看事件時,首先發現自己與群體得罪神的地方(一6-7)--這就是一個成長的人的記號,也是生命有所委身、有所承擔的起點。先知以賽亞也曾經歷這樣的處境:「我是咀唇不潔的人,住在咀唇不潔的民當中。」(賽六5)這種對自己的發現,使我們不會自以為義,並且對群體的需要冷眼旁觀。是的,我們也是一群沒有重視、謹守和遵行神話語的一群人。唯有我們看見自己的需要,和我們與群體都有相同的需要,我們才會回轉向神,而不倚靠自己的方法和善行。我們不是靠著自己來承擔甚麼,因為神願意我們接受祂才是我們的神,靠著祂同在的能力,完成祂所喜悅的事。對!尼希米的名字,本來的意義就是「耶和華的安慰」或「耶和華有憐憫」。神不是要我們充滿英雄感的來承擔我們不能承擔的事,乃是我們在委身和承擔中,經歷神是我們的安慰,也在承擔中向人流露神是他們的安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