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第十六篇 2009年1月31日(星期六) 陸張潔明傳道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6-40


是日金句

「因為上帝不是混亂的,而是和平的。」(林前十四33,新譯本)

我的心得


  1. 你如何運用聖靈賜給你的恩賜?

  2. 運用恩賜之後,你有甚麼感受?
  3. 你看到甚麼結果?

牧者心得

  十二至十四章論到屬靈恩賜的運作原則,今天的經文是最後一段,也是這一大段落的總結。
  聖靈按著自己的意思把恩賜分給各人(林前十二11),基督身體裡的每一個肢體都可運作聖靈的恩賜,保羅在十三章提出了至為重要原則──愛,在這裡保羅提出了測試的標準。「凡事都當造就人」(26節),是恩賜運作的金科玉律,也是真愛心的具體表現。
  
「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33節),「安靜」原文是和平/平安,意思是與神與人有合宜的闗係;在聖經的原則之下運作屬靈恩賜,必會帶來平安。
  
屬靈的事須以屬靈的方法去做。要建立屬靈的群體,就要倚靠聖靈的恩賜;這正是保羅的教導──「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39節)」。

按著聖經的原則運作屬靈恩賜,會得到聖經所言的果效;因為懼怕失控而不敢接觸聖靈,是削足適履。

2009年1月30日星期五

第十五篇 2009年1月30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林前十四1-25


是日金句

弟兄們,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要作大人。 (林前十四20)

我的心得


1. 你是否在切慕屬靈的恩賜上有正確的心態?


牧者心得



上一章講到愛,基督徒應當追求愛,但在追求愛同時也應當追求屬靈的恩賜。聖靈的恩賜在排列上似乎有先後、有大小,但每一樣恩賜都是寶貴、有價值的。在追求恩賜中,我們不該以「自我」為中心,我們應多以神、以教會為中心。我們應看甚麼樣的恩賜對教會更有益、對別人更有造就,這樣的恩賜更值得我們羨慕與追求。先知講道是造就教會,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恩賜。所以,保羅在要哥林多教會除切慕方言恩賜外,更要羨慕作先知講道。注意保羅不是要他們拒絕其他恩賜,來羨慕先知講道,而是在切慕其他恩賜中,更要羨慕先知講道,因為先知講道能造就、安慰、勸勉人 (3節),能造就教會 (4節)。



恩賜都是寶貴的,都值得我們切慕、追求、運用。但在切慕、追求、運用中,不可本末倒置。所以,保羅在講追求恩賜、運用恩賜的中間,插進一句極中肯誠摯的勉勵,就是第20節︰「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要作大人。」這句話對每位信徒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保羅要大家在思想上「成熟」,是因為怕我們在心志上一直甘願作小孩。無論我們現在是不是「大人」並不最重要,重要的是在心志上,我們是否渴慕作大人才是最重要。而「在壞事上像嬰孩」,嬰孩,這是指無行為能力的人,這樣的人是隨時都需要有人牽著他的手做事,或是扶著他的腳走路的人。換句話說,像嬰孩這樣的人,犯罪的可能性幾乎是等於零。盼望從今天開始,在心志上有一強烈的盼望「要作大人」。要追求那更大的、更造就教會的恩賜。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第十四篇 2009年1月29日(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林前十三章

是日金句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十三1~3)

我的讀經心得:
  • 運用恩賜以及一切行為的首要動機是甚麼?
  • 誰是愛的最佳演譯和效法對象?
  • 你有錯解愛的時候嗎?試在小組中彼此分享然後以聖經的真理糾正。

牧者心得


林國力牧師在其著作《若沒有愛》說的好;完整的十三章應該從十二章的最後一句開始的:「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保羅並不是說「愛」就是那更大的恩賜或更重要的恩賜,事實上,恩賜沒有大小之分,只有適切需要與否。然而,保羅的確是要指出,愛便是「那至善的道路」、「更高超的道路」、「More Excellent Way」。並且,愛也是整卷哥林多前書的道德理論基礎。故此,最妙的道乃指人應以愛心來運用屬靈恩賜,沒有愛的恩賜是毫無果效的。所以,不論是道德、在教會中的紀律、個人的自由或敬拜方式等問題,愛都應該是基督徒一切行為的動機。


只是恐怕有人誤會了愛的本質,變得濫愛、痛愛、錯愛、畸愛……,並且以錯解了愛的歪理為所作的莽撞行為或罪行找藉口(生活中這樣的人多得不可勝數)。故此,保羅在十三章以一首「頌讚神屬性的詩歌」(我們多稱為「愛的詩章」)闡明真正的愛,來說明愛乃是神的性格和一切作為中最主要的屬性,同樣應該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最高原則。因此,基督的性情是十三章的中心主題,也是保羅書信中的其他教導的效法對象;祂在十字架上的死,為何謂「神聖的愛」定下了意義。若果把這章中的「愛」字以「基督」來互換,也不會失其意義。


保羅在整章聖經中用了四次「凡事」(always)這個字,用以表達愛的行為乃是一種連續性、廣泛的表現。所以,「愛」必須是我們一種貫徹的生活方式,不論在教會團契生活上、運用恩賜上、生活中行事為人上,讓我們也同時直接反映出基督的性情和榮耀。共勉!

2009年1月28日星期三

第十三篇 2009年1月28日(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林前十二章

是日金句

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林前十二7)

我的讀經心得

  1. 聖靈的恩賜與其他的靈界能力有何分別?
  2. 屬靈恩賜的目的是甚麼?

牧者心得
保羅特意要教導哥林多的信徒關於「屬靈恩賜」的事,是因為他們當中有混亂和不明白,也因為屬靈恩賜對教會是十分重要,所以,保羅用很長的篇幅來向哥林多的信徒討論屬靈恩賜的事。今天在教會中關於屬靈恩賜也有很多爭論,願我們耐心地帶著認真的態度認識這個對教會十分重要的課題。

  1. 聖靈的恩賜是從神而來的(十二1-6)。哥林多信徒未信主以前多是拜偶像,當中也有一些靈界的能力和巫術,有如今天的問米、算命等,因著這個背景, 他們需要學會分辨從神而來的恩賜是聖潔的,是造就教會的,免去一些不必要的混亂和恐懼。保羅清楚教導「……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十二3)今天我們也以這個教導作為一個指引。保羅希望我們注重的不是恩賜本身是甚麼,因為恩賜是有不同的。不過恩賜的源頭卻是一樣,恩賜的目的是要叫人除去對耶穌的拒絕(世界原不接受真理),並接受耶穌是主。
  2. 聖靈要顯在各人身上(十二7-27)。恩賜的分派是由聖靈作主的,而且是分給教會內的各人,保羅很清楚地說明他在教會內常見的恩賜(智慧言語、知識言語、信心、醫病、行異能、作先知、辨別諸靈、說方言和繙方言),這些恩賜都可以在教會內的任何人身上出現。保羅勸勉信徒不要互相比較,既不輕看自己的身份和恩賜(十二15-20),也不藐視其他人的身份和恩賜(十二21-26)。唯有我們能讓聖靈有空間分派不同的恩賜予合適的人,教會才能健全地成長。
  3. 要求更大的恩賜(十二28-31)。保羅也解釋恩賜之間是有次序的,這個次序是要叫教會能順暢地運作,並不是要分階級。保羅也進一步解釋,還有更大的恩賜,是保羅期望信徒切切地渴求的(於十三章保羅會教導),所以不要弄錯追求的目標。

今天我們若將恩賜看得過輕或過重也是不合宜的,讓我們也盡作為教會肢體的角色,留心聖靈在我們身上感動,讓祂的恩賜能自由地彰顯在我們身上,使教會內的每一個因著充滿聖靈恩賜的我們得著最大幫助和益處。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第十二篇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林前十一2-34

是日金句:

「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林前十一33)

我的讀經心得:
  • 保羅在(林前十一2-19)教導我們要懂得尊重甚麼?
  • 聖餐上的混亂做成為甚麼後果?聖餐應該代表著甚麼意義?

牧者心得:


今天所研讀的聖經,包含了兩個部份,(林前十一2-19)是第一個段落,而(林前十一20-34)就是第二個段落。兩個段落雖然各有重點,前者論到女士蒙頭的傳統,而後者論到聖餐上的規矩。但兩段經文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主旨,就是要禁止在聚會中的混亂。


(林前十一2-19)論到女士蒙頭的事情,如果我們只看(林前十一2-10),我們會一個不太好的感覺,就是覺得這段聖經包含了嚴重的父權主義;女士要蒙頭,若不這樣作就該剪了頭髮,而這樣做也等同於羞愧(參考v5-6),女士要這樣做是因為她們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參考v9-10)。


當我們研讀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與現代人的平等觀念有太大衝突了,我們怎可能實踐這樣的教導呢?但當我們再看看(林前十一11-19)的時候,特別留意(林前十一11-12):「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因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但萬有都是出乎神。」兩性之間其實本有互相補足,和互相成為對方源頭的緊密關係。只是在當時的習俗(服裝傳統)上,只有那些「不檢點」的婦人才不蒙頭,一般的婦女均以蒙頭作為平常服式。情況就像現在的一般女士,也不會在平時穿著「Deep V」上衣在街上走一般。


事實上,不同時代和背景的社會,均會有其在文化上的不同「體統」。在這段聖經裡,保羅的主旨是基督徒應該懂得尊重當時文化上的「體統」,特別是在教會的生活裡,免得有一些太極端的做法,而在群體中做成混亂,或分門結黨(參考v18-19)。


而另外,(林前十一20-34)也談論到防止混亂的出現,只是其重點在於聖餐上。(林前十一20-21)「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當時的教會由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組成,有些人比較富有,而有些人士可能仍然是奴隸的身份。而當時的聖餐並不像我們今天只用象徵性的餅和杯,而是一個真正的晚餐(類似今天教會的愛宴),故此他們當時會習慣各人分享著自己的食物,以顯明彼此的在聖靈裡的團契。但在哥林多教會卻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林前十一21)所言的「各人先吃自己的飯」,令至那種在教會內彼此分享自己所有的團契被破壞,做成有些富有的人酒醉,但那些比較貧窮的人卻飢餓的情況。因此保羅就說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也使聖餐就失去了那種分享主耶穌所擘開的身體,和為眾人流出寶血的意義。


保羅在(林前十一28)教導「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就是教導各人不論經濟狀況、身份如何,我們仍要省察自己本是個蒙恩的罪人,故此不應分門別類,而應當不同平等地分享著主的恩典。這也是在教會中不做成混亂和結黨的原則。故此,盼望保羅以上兩個教導,也能使我們活出更合神心意的教會生活吧!

2009年1月26日星期一

第十一篇 2009年1月26日(一,年初一) 楊天恩牧師

經文:林前十14至十一1

是日金句

所以你們或喫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

我的心得

  1. 對你來說,甚麼是拜偶像?
  2. 保羅討論「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這原則時,究竟與拜偶像何干?你有何意見?

牧者心得

基督徒是真自由的。因為神的兒子叫我們自由,我們就真自由了。(約八36)所以,在我們生命中,其實沒有甚麼限制,叫我們不能作任何事。

但這種自由應該怎樣實行呢?是沒有限制的放縱嗎?是以自己的喜好為根據?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嗎?就像當時的哥林多信徒,面對吃祭肉的問題,我們心裡也會有一定的迴響。然而,在這段經文中,保羅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雖然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自由做很多事情,但我們應該以造就人榮耀神作為原則。是的,聖經並沒有寫下任何完整的清單,叫我們跟著死守。因為神清楚知道,當我們這樣行的時候,我們只會叫自己掉進令人死的律法當中--更重要的,我們也把律法偶像化了。然而,就是因為沒有清單,而我們日常面對的生活又是那麼的富挑戰性和新穎,所以我們所作的,如果真要造就人和榮耀神時,我們只能有一條途徑--耶穌就是那途徑: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祂是通往真理和生命的道路。對,我們要靠著聖靈,在禱告中尋求耶穌的同在和帶領。我們才不會把任何死物--那怕是教會的傳統、其他信徒友善的勸造、牧師的教導甚至是聖經中的某一些「白紙黑字」死物化、偶像化。是的,聖經是神的話語,但若果我們沒有在禱告的狀態中尋求聖靈的光照,「它」只會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來完成他們肉慾的願望、證明他們不義行為的合理、達成他們控制別人的夢想。其實,他們把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偶像。

當我們做每一件事,我們願意尋求耶穌的旨意,好叫我們能造就人和榮耀神時,我們的神和人的愛就變得完全。這種愛,就好像耶穌基督一樣,那怕在客西馬尼園,面對痛苦和死亡,卻因對神和世人完全的愛,擺上自己一樣。祂本可自由地隨從自己的心意,離開難,但祂卻堅持以父的旨意為人生的優先。

你今日會怎樣使用你的自由?你效法基督嗎?

2009年1月25日星期日

第十篇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陸張潔明傳道

經文:林前十1-13

是日金句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

我的心得

  • 我看現在所受的是試探還是試煉?

牧者心得


試探和試煉是同一件事。你勝過了它,它就是試煉;它勝過了你,它就是試探。「它」本身是中性的,是試探還是試煉,端視乎人的反應。


保羅用以色列先祖的事蹟作為例子說明:經歷超級多神蹟無法使人勝過試探;擁有神選民的身份無法使人勝過試探。


屈服於試探的人有甚麼表現?貪戀惡事(愛上神不喜悅的活動),拜偶像(認為有比神更重要更偉大的人或事),行姦淫(漠視神為性所設立的界限),試探主(總以為神會對自己格外開恩),發怨言(覺得全世界都跟自己過不去)。


勝過試探只有一個方法──單單倚靠神;祂讓我們受能受的,且總要為我們開一條出路。
最後,請記得,整件事情是要求我們「忍受」而不是「享受」的。基督徒,吃點苦頭,可以嗎?

2009年1月24日星期六

第九篇 2009年1月23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林前九章


是日金句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九23)


我的心得

1. 你有沒有在福音上鬆懈懶散呢?
2. 今天你為甚麼而活?人生目標又是甚麼呢?



牧者心得


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傳福音是基督徒的責任和使命,但保羅非常清楚地表明自己是付出生命的態度傳福音,所以,保羅為了福音可以被廣傳,他甘願放棄自己可以享受的權利。享應享的權利絕不是錯的,但保羅因哥林多人錯誤的觀念與態度,他放棄了可享的權利及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保羅寧可死,也不叫人使他所傳的落空。他將傳福音的事,看成是生死與否的大事,所以他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16節) 這句話已經清楚地說明傳福音並不是甚麼有可誇耀的事,因為這是責任,既然是責任,就要將它做好。保羅認為不傳福音是我們嚴重的罪與災禍。我們不傳福音常只覺得虧欠,而不覺得有禍,是因為我們在福音上鬆懈懶散。

保羅看屬天的「賞賜」比今生的「錢財」寶貴,所以他樂意傳福音給人。我們傳福音時,應相信神必供應我們的需用,但我們不該計較人供應的多寡。沒有用盡的福音權利,因為神是會供應我們所需的。

保羅形容自己事奉主傳福音,像一個賽跑的人,他先跑給我們看,要我們效法他的態度,同跑福音賽程。對保羅來說,傳福音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他是戰戰兢兢地傳福音,恐怕自己將福音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得不到冠冕。保羅雖然沒有告訴我們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失去冠冕,但從經文,我們看到保羅非常看重這個冠冕,若不小心,基督徒是會失去這個冠冕的。

所以,保羅奔跑不像無定向的。(26節) 保羅不是「為自己活」,也不是「為他人活」,他只是「為主活」,「為傳福音而活」。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目標,才是有定向的人生。人生一定要有目標及方向,知道自己要作甚麼,在作甚麼。今天我們為甚麼而活呢?我們的人生目標又是甚麼呢?

2009年1月22日星期四

第八篇 2009122(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林前八章


是日金句

……但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林前八1



我的讀經心得:

1. 你同意聖經所說真正的自由是願意放低自己享有的自由嗎?你認為聖經所持的理據是甚麼?



牧者心得

當我們再討論有關「自由」的問題時必須留意,我們並非像世俗的人所說的一樣,不理會別人而只顧爭取自己的「自由」,甚至把「自由」放大到一個比所有東西都利害的地步,「自由」只是變成達成個人或群體目的之手段,使「自由」變質。對於尚智的哥林多人,許多人為了標榜自己有某些宗教的知識而誤用了吃祭肉的自由,結果使對吃不吃沒有把握的人跌倒了。正如第九節所言:「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故此當我們說在基督裡面享有真正的自由時,是指到我們雖然有吃的自由,但若然這自由會絆倒人,於是願意放低自己享有的自由,即使不行使這自由也不感到有何損失,成熟的基督徒生命便藉此呈現出來,這便是以「愛心」作為處理類似情況的首要原則。正如第八節所言:「……因為我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又正如第一節所言:「……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或者今日我們並不是要面對吃不吃祭肉的問題,然而,在許多類似的問題上面(例如應否進入拜偶像的廟宇參觀、應否到拜偶像的友人家中做訪客、應否到拜偶像的素館用膳等等……有人認為這些是涉及屬靈爭戰的事,應該有一套嚴謹的處理手法),作為愛神愛人的基督徒來說,必須時刻緊記以「愛心」作為我們行事為人的首要原則。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第七篇 2009年1月21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林前七章

是日金句
我說這話是為你們的益處,不是要牢籠你們,乃是要叫你們行合宜的事,得以殷勤服事主,沒有分心的事。


我的讀經心得
  1. 哥林多教會信徒對婚姻和獨身這兩個問題有甚麼疑惑呢?
  2. 保羅為我們去處理信仰與生活的衝突提供了甚麼屬靈原則?
牧者心得

  雖然我們不知道哥林多教會曾向保羅發問甚麼問題,但從保羅的回覆當中我們可以推斷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正面對自身的文化習俗與信仰生活的衝突。福音是從耶路撒冷開始,早期的基督徒群體帶著濃厚的猶太信仰生活文化,包括經文中提及的婚姻觀、割禮等,及至福音傳到外邦人,這些從猶太信徒而來的觀念與習慣使外邦信徒感到迷茫,那些才是神的吩咐?那些是傳統?那些是人的喜好?一班外邦信徒向保羅請教如何是好,保羅也是小心翼翼地答他們的詢問,他很清楚地多次聲明:

「我說…」(七1)「我說這話,原是准你們的,不是命你們的。」(七6)「其實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說…」(七10)「我對其餘的人說(不是主說)…」(七12)「論到童身的人,我沒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憐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你們。」(七25)「我說這話是為你們的益處,不是要牢籠你們,乃是要叫你們行合宜的事…」(七35)「然而按我的意見…我也想自己是被神的靈感動了」(七40)。

  今日我們也同樣面對信仰與文化的衝突,那些事情我們要謹守的?那些是可以有空間和彈性去處理呢?這裡保羅給我們一些提示:

  1. 神的吩咐要謹守。婚姻原是神為人創造的,好使他可以更有效地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聖經清楚地吩咐「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所以當保羅處理哥林多教會那些有未信的配偶的信徒(七10-16),他都是教導他們先不要選擇離棄不信的配偶,這裡考慮到另一個聖經原則,就是「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所以必須先決心讓自己未信的配偶同樣經歷神的愛。但若未信的配偶堅決要離開,我們也是不能勉強,信的一方的責任已盡。所以當我們處理問題時,先找出當中有沒有神明確的吩咐,若有的話,就當謹守。
  2. 按著神的恩賜去作。哥林多信徒十分關心應否獨身的問題(七1-9),可能是當時一些禁慾主義混亂了他們的思想,保羅的教導是「守獨身」絕不是一個神的吩咐,獨身是一個恩賜,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保羅也坦言獨身的好處,也期望信徒可以像他一樣領受這恩賜,可以更自由地服事主,但保羅再次強調這些都是他的建議,不是命令(七6),若是不能守獨身,就不要勉強,免得因而犯罪失腳。
  3. 維持神對人的生命計劃和呼召(七17-24)。神是創造我們的主,在母腹之中神已經揀選了我們,我們的種族、家庭、身份皆有神的心意,保羅認為這一切與信仰是沒有衝突的,保羅的勸勉是「弟兄們,你們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分,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分。」(七24)。神要的是有忠心,只要我們在我們各人的崗位上能顯出忠心,這就是最好的了。
  4. 安於現狀,接受自己的限制(七25-40)。主必快來!主再來以後,一切我們在世生活的憂慮和問題都會過去,所以我們也不必為此而太過困惱。保羅首要的原則,若是能夠,就當讓自己專心的服事主,因為時間不多了(七35)。但是若是自己不能承擔,不必勉強,要跟其他人的委身相仿,按你自己能行的盡忠就是了。

  在你一生的信仰生活中,你也會面對種種「應該」還是「不應該」的決擇,盼望這四個原則能成為你日後的幫助,在詢問教牧同工意見之前,嘗試在這四個方面尋找神的心意和答案,這樣你會更確知神在你生命中的計劃。

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

第六篇 2009年1月20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林前六

是日金句: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林前六12)

我的讀經心得:
  • 你怎樣理解以上金句?

牧者心得:


今天我們很多人都很重視自由,視自由為最重要的東西,甚至部份人士會持極端的自由主義,主張絕對的自由,亦要求法律不可以影響任何被認為是關乎自由領域的事情。但作為基督徒,聖經怎樣教導我們何謂自由呢?(林前六12)「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


聖經所言的自由,不是建基在法律的容許或訂立之下。明顯地,聖經並不認為世俗的法律可以處理所有事情;(林前六1-8)保羅講到教內之人有爭訟,而不在教會內處理,反倒以世俗的法律條文去彼此告狀,是一件可羞恥的事。明顯地,聖經所言的自由,不是法律容許你做甚麼,不許你做甚麼的問題。而是你怎樣認定自己的身份,而你將會怎樣使用你的自由的問題。這個自由本身就存在,就算法律不存在,這個自由也是存在。


怎樣使用這個自由,重點就在於你怎樣把自己在基督裡定位。(林前六15-20)用了兩個意象去說明了基督徒在基督的定位;第一個是基督的肢體,故此基督的肢體又怎可作為娼妓的肢體呢?第二個是聖靈的殿,聖靈的殿怎可被淫行得罪呢?從以上兩個意象,我們就可以看見基督徒與基督和聖靈的互相連結。就是因著這個神人緊密相連的自我定位,基督徒在使用這個本來已存在的自由時,就必然包含著節制的藝術(我有自由做某事,也有自由可不被某事割制)。這種自由的運用不單是法律給我甚麼權力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在運用這個自由的同時,其實我也是培養著自我的德性(如節制、愛人如己、無私奉獻等等)。這個德性的培養所帶來的果效,也就是(林前20)所言的「在身子上榮耀神」,亦是自我怎樣顯出與基督聯合的表現。因此,法律在這等人身上的作用也顯得越來越少,因為就算沒有法律,這等人也不會去做法律不容許他們做的事(如果這些法律的目標是要彰顯美善和公義)。


因此,自由不只是今日社會上很多人所講,只是一種權利,其實自由本身就存在,它是一種操練人德性成長的工具,怎樣中庸地運用這個自由權,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個智慧。

2009年1月19日星期一

第五篇 2008年1月19日(星期一) 楊天恩牧師

經文:林前五

是日金句
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或作:陰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林前五7-8)

我的心得
  1. 保羅究竟在本章面對教會甚麼問題?他的感受如何?
  2. 保羅處理這問題時,對你對教會生活的認識有何改變?

牧者心得
  保羅面對混亂不堪的哥林多教會,深感憂傷與焦急。當時哥林多教會出現了令人震驚的道德問題,需要教會執行紀律,但似乎充滿恩賜的哥林多教會沒有面對這樣的情況。究竟原因為何?保羅指出他們當中有人自高自大。我們似乎好像只是聽到電話筒一邊的聲音,而我們卻聽不到對話的另一方。甚麼是自高自大?放在我們一般教會的處境,我想我們可以有以下的猜想:
  1. 有人在錯誤中堅持自己是正確的;
  2. 有人對教會執行紀律表示其他意見,甚至反對;
  3. 有人只注重「自己的宗教生活」(社會學家稱這為「宗教私人化」(privatization of religion)),而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面對這些紀律問題,以致這些事情只成為教會團契中茶餘飯後的閒話和八卦新聞。這違背了「要顧別人的事,不要單顧自己的事」的原則。(腓二4)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4. 有人為了明哲保身,不敢運用自己的權柄,處理教會內部問題,寧可交給教外人,用法律處理。或許這些人深知,教會中有人不服權柄。
  保羅清楚指出,他並沒有要求教會與教外有各樣基督徒不能認同的壞行為的人士結交,但卻不可姑息教會內與世界相同的壞行為。如果有人不服教會弟兄姊妹間的判斷,特別是這等嚴重的道德問題,那我們可以怎樣做?保羅嚴厲地指出,我們只能把這等人「交給撒但」。
  其實,總的來說,基督徒本身應該明白,我們今日的行事為人,應該脫離「舊酵」。原來我們原有的生活行為,可以對整個得救的群體帶來致命的傷害。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命,讓她聖潔。如果我們肆意破壞教會的聖潔,你認為聖潔的神、為教會付出極大代價以致她得贖的神,會怎樣對待這些人呢?這可使我們不寒而慄!是的,如果我們清楚的認信:「你們既是無酵的麵,應當把舊酵除淨,好使你們成為新團;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獻祭了。 所以,我們守這節不可用舊酵,也不可用惡毒(或作:陰毒)、邪惡的酵,只用誠實真正的無酵餅。」我們的教會生活肯定會不再一樣。

第四篇 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陸張潔明傳道

經文:哥林多前書第四章

是日金句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1-2)

我的心得
  1. 我該如何向主忠心?

牧者心得
  保羅警告教會中「自高自大」的人,這些人破壞了教會對主的忠心;因此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
  1. vv.1-5不論斷人,不論斷自己,不介意別人的論斷;只等候主的判斷。也因為這樣,我們所言所行,都要向主交賬。
  2. vv.6-7忠心跟隨教會的領袖是好的,但跟隨至分黨結派就有問題了。效法你的領袖效法基督(林前十一1);最終極的效法對象是基督,領袖的才幹、氣質、魅力、愛心……都是從基督來的。
  3. vv.9-13為基督的緣故,甘願吃虧。
  下半段是保羅苦口婆心的勸告。為了教會的好處,保羅軟硬兼施,只因他視哥林多教會的信徒為兒為女。兄弟姊妹,你能否體會牧者(牧師、傳道和組長)對你的心意呢?
  令教會蒙受損害,令牧者憂心如焚的,是那些「自高自大」的人(vv.18-19);這對你對我有甚麼提醒?

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

第三篇 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哥林多前書3章


是日金句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林前三11)


我的心得

1. 你建造在怎樣的信仰基礎上呢?


牧者心得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有很大的期待,他告訴哥林多的會眾知道,他和其他的同工(亞波羅或彼得等人)只是為哥林多教會奠下建造房子的根基,好讓大家可以在上面建造房子時,有很好的基礎可以立足,不至於動搖。保羅在第10-11節說︰「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一個聰明的工頭,最重要是立好根基。在第11節表明了耶穌基督是教會真正的根基,也是我們個人的根基。

當根基立好後,就要開始建造的工作。第12節說「用金、銀、寶石、草木、禾」等不同的材料建築。前者是的材質很堅硬,後者則是柔軟、易碎、破損的材料。這節經文讓我想起︰「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而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馬太福音七24-27節) 這段經文很清楚說明了信仰的根基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好的基礎,結果必然不一樣。

最後羅保提醒哥林多教會的會眾,將來會有審判。我們每個人也要接受審判。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提醒,同樣也是對我們的提醒。讓我們一同省和思考,今天,我們的根基立好了嗎?我們建造在怎樣的信仰基礎上?

2009年1月16日星期五

第二篇 2009115(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林前二章


是日金句

「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 神的大能。」(林前二4-5



我的讀經心得:

1. 你認為哥林多教會為何不重視耶穌基督和十字架的信息?

2. 如何才算為屬靈的人?


牧者心得

哥林多位處希臘半島的南部,是一個不論在文化、藝術、經濟、都十分發達的大城市。當時哥林多教會中也有人沉迷於人間智慧的各種哲學流派,以至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的信息看為膚淺。然而,正如第一章所言:「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一25)」保羅提醒哥林多教會的門徒並且今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重視世上的智慧過於重視神的智慧以及神的大能。那些擁戴世上的智慧的人,甚至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故此只有成為屬靈的人,得著神的智慧,才能明白屬神的事情。


許多時候我們無法經歷聖靈和神的大能,是由於我們不重視成為屬靈的人,有著神的智慧,以至對聖靈的事認識得太少。我們也會以為單靠血氣可以領會聖靈的事,單靠血氣可以處理生活上的種種事情,以至不重視聖靈的工作,也不渴慕領受從神而來的靈,因此也不能知道神開恩給我們的事。於是惟有眼巴巴聽別人講見證如何經歷神的大能,眼巴巴看別人領受聖靈的工作,如何經歷生命改變。


故此,要成為屬靈的人,便必須重視並且傳講耶穌基督和祂釘十字架的信息,也重視以聖靈和神的大能作為福音的明證,同時也重視能夠領受和得著聖靈的時候,好使我們裡面有著基督的心,能明白屬靈的事、明白基督的心意,叫我們一直在祂的教導之中,一直行在祂美好的旨意裡。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第一篇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林前一章


是日金句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林前一21)

我的讀經心得
  1. 哥林多教會是有何優點?
  2. 此教會有何問題所在?對教會有何影響?
  3. 保羅提出甚麼聖經原則來糾正這些錯誤呢?

牧者心得
  哥林多教會是一間很有發展潛力的教會,保羅對她的評語是:「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林前一7),還有「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林前一5)。哥林多信徒雖然如此卓越,但在他們發展的過程當中卻因此而產生了許多問題,阻礙了整個教會正常地成長,這正是保羅要寫信勸勉他們的原因,也是我們教會成長過程中的借鏡。
  保羅要幫哥林多教會處理的第一個問題是分爭結黨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有許多卓越的領袖,但信徒們卻對某些領袖十分擁護和慕拜,便宣稱自己是屬保羅的,或是屬亞波羅的,或是屬磯法的。而另一些就要顯出自己非凡的靈性地位,則宣稱自己是屬基督的。這些黨派在教會內好可能互相比拼和批評各自的屬靈知識和教導,也好可能拉攏新信徒要接受他們黨派所慕拜的領袖洗禮。於爭競中成長的教會是沒有真理的,因為大家會因為黨派的緣故,縱容錯誤的事,也會不問原因地反對敵對黨派合乎真理的意見,造成教會很大的破壞。保羅藉此提醒信徒一些關於教會信徒生活的真理,十分值得我們銘記在心。

  1. 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人會為他所認為有能力、有價值和勝人一籌的事誇口,以為這些東西可以幫他們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保羅告訴我們,人任憑自己的智慧都不能因此而認識神。因為神選擇用最簡單的方法,人認為最不可能的途徑,就是藉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代贖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這個方法顯出神百般的智慧,因為救贖全是神的恩典,沒有人因為他的任何肉身上的條件不足而得不著這恩典,也沒有人可以因為條件好而得著更多,只要信和接受,所有人都可以得著救贖的機會。若是一件沒有人能借人的力量來成就的事,不論這事以甚麼方法成就了,這都是一個世上最有能力的方法。
  2. 若要誇口,當指著主誇口。神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和救贖。在教會內各人有各人的恩賜,很難比較出誰較有智慧,何況公義、聖潔、救贖這些不能量化的範疇。唯有以追求基督的生命在我們生命當中彰顯,信徒之間便不用作出一些不必要的比較,傷害教會整體的合一。況且不論是誰,得在基督耶穌裡皆是本乎神,你如是,我如是,每一個也如是。

  所以謹記,我們都蒙恩的罪人,「一切都是恩典」。

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

第四十四篇 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太廿八

是日金句: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

我的讀經心得:
  • 復活的主帶來了婦女和門徒甚麼新的東西?對你有何啟發?

牧者心得:


復活的耶穌除了帶來生命的盼望,也同時帶來了生命的方向,而這兩點正正是活在失望、痛苦、混亂和疑惑的人最需要的東西。對門徒和那些跟隨主耶穌的婦女們,沒有甚麼事比主耶穌的死更令他們感到絕望。在馬太的記載當中,馬太記載門徒和那些跟隨主耶穌的婦女在跟隨主時,真是把他們的整個希望都放了在耶穌基督身上。當然,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對主耶穌是帶著錯誤的期望(如把耶穌視為推翻羅馬政權的救主)。當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在他們面前,世界還有甚麼事情比這事更能使他們完全失望?我相信是沒有。


人活在絕望裡,還有甚麼可以使他再次起來?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雖然都帶著愛耶穌的心,來到耶穌的墳墓,帶著極傷痛的心情(我相信這是她們當時的心情),來到這裡追念她們的主。但我相信她們當時的精神狀態是極為痛苦和絕望的。


但是天使出現報告復活的喜訊和主耶穌的親自顯現,卻重新帶來盼望。留意!當她們看見天使和遇見復活的耶穌時,天使和耶穌都立刻吩咐她們要去做的事:「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復活的主吩咐她們,這個「吩咐」(即「有事要你去做」,或「有你的任務」)使她們重新恢復動力,她們和門徒也不再可以坐著去等,而是要有所行動(門徒也被吩咐要往加利利,而不是在這裡等耶穌)。這個「吩咐」重新使她們能定義自己是主的使女,重新定義自己與主的關係。這個「吩咐」正好成為了她們生命再起步的新基點。


當十一個門徒按「吩咐」去到加利利,他們因著這個行動(完成與主的約定;參考太廿八16),他們已經重新預備好去領受生命真正的使命。雖然當時仍然有人疑惑(太廿八17),但主耶穌卻在此吩咐了大使命,以此使命所帶來的方向感消除了人的疑惑,也同時讓門徒重新定義自己的信仰(主耶穌是擁有天上地下所有權柄的主),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自己就是這位主的門徒),重新定義自己的存在價值(為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重新定義自己的重要性(自己就是萬民的教導者),重新確認主的信實(我就常與你們同在),也重新定義自己應有的盼望(直到世界的末了,就是終末主再來與主相見,身體復活得贖,萬物更新)。


正正因為這大使命所帶來的這些再定義,使門徒能在絕望中重新站穩。今天,我們也可能面對絕望、失敗,但復活的主耶穌所帶來的盼望和方向,正正就是你所需要的。弟兄姊妹!重新看看這位復活的主耶穌吧!祂已經吩咐了你要成為祂的門徒,也吩咐了你大使命。重新看清你的存在價值和終極方向吧!

2009年1月12日星期一

第四十三篇 2009年1月12日(星期一) 楊天恩牧師

經文:太廿七45-66

是日金句

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 神的兒子了。(太廿七54)

我的心得

  1. 你認為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要求彼拉多派兵士守著耶穌的墳墓,真正的背後動機是甚麼呢?

牧者心得

當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往見彼拉多的時候,他們稱耶穌為「那誘惑人的」。這事件很有趣。究竟他們是否真的害怕耶穌的門徒把祂的屍體偷走,然後虛假地宣告耶穌已經復活,帶來更大的迷惑呢?

耶穌那時尚未復活,只是剛被釘死。然而在祂死後有很多不尋常的事,證明祂是「不尋常的人」。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作兩半。有很大的地震,甚至磐石崩裂。死人復活,陸續的出現。甚至政府的官員也因經歷的事而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

祭司長與法利賽人難道不知道嗎?但他們的反應卻一如既往,將人所認同的「神的兒子」稱為那誘惑人的。

這值得我們深思:

  1. 當我們陷在罪中,不承認神在我們生命中的要求和工作時,我們會變得硬心;更危險的,我們甚至會抵擋和混亂神的工作。請留意:祭司長和法利賽人他們是當時律法的代表,他們熟知聖經中各項教導、啟示和神的心意,然而他們卻是抵擋神工作的最大勢力。今日我們雖作基督徒,我們會否仍在罪中,在面對聖靈的責備時,我們也加入了抵擋神的行列?
  2. 耶穌雖然還未復活,但所有蹟像,都指向耶穌是神的兒子。事實上,已經有人作出這樣的宣認。有時,屬神的事不一定要完全彰顯和出現,我們才去信服。因為如果所有的真相都已經呈現的話,根本不需信心,只是一種「知道」而已。所以,當我們越多認識神的真實的時候,有時一些屬神的心意好像還未清楚,我們仍然可以相信並實行。
  3. 我們要有心理準備:說真理的人隨時會被認為是迷惑人的。然而重要的是,無論人怎樣評價你,你是否仍然是說真理的人。早期的門徒,他們因為確切地經歷過耶穌基督的復活,所以,就算被認為是迷惑人的,也在所不惜。你會否如門徒一樣,勇於承認你所相信的呢?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第四十二篇 2009年1月10日(星期六)陸張潔明傳道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七章27-44



是日金句

「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廿七32





我的心得

  1. 對你來說,「背起耶穌的十字架」是甚麼意思?







牧者心得

遭受通宵審問、鞭打、凌辱之後,耶穌已無力背起那沉重的刑具,往赴刑場。兵丁隨便在街上點了一個人,背起耶穌的十字架。這個人名叫西門;西門是當時很普通的名字。他是古利奈人,古利奈是北非一個城巿。這位西門當時為甚麼會在耶路撒冷出現呢?聖經沒說。


兵丁戲弄祂,羅馬政府處死祂,路人、祭司長、文士、長老,甚至在旁邊被釘十架的強盜都譏笑祂;這位西門怎樣看耶穌呢?聖經作者沒有描述他的神情、態度、想法……他彷彿一個人形框架(像主題公園內供遊人拍照那種),任何人都可以「扮演」他。


你和我都是西門,都是普通人,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不是自己的十字架),在完成神旨意的路上與耶穌同行。惟一不同的,西門當時並不曉得,耶穌是為他被釘;我們卻知道並且領受了主的救恩。「十字架永遠是我的中心,靠十架得勝又得勝;今背十架同主走一路,願與主同釘死,同埋葬,同復活。」願以于力工牧師的詩歌共勉。

第四十一篇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馬太福音27︰1-26

是日金句

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太二十七5)

我的心得

1. 你曾犯罪得罪神嗎?犯罪後,你會選擇自己在心裡不停的「懊悔」還是在神面前真心的「悔改」呢?

牧者心得

這段經文我們首先是說及猶大的下場。當猶大看見耶穌被定罪,心裡就「後悔」,而他最終的選擇是「出去吊死」(5節)。我們也知道彼得曾三次不認主,猶大出賣耶穌。兩個人的罪,誰重誰輕,我們不知道。但兩個人有犯罪、有知罪、也有悔罪,他們的結局卻是不一樣。彼得是來到主面前「悔改」,所以他能從失敗中站起來重新服事主。猶大卻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懊悔」,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結束的生命。「悔改」是對自己所犯罪而得罪神而感到痛悔,悔改後會有平安和喜樂,故,悔改是出於神的。而「懊悔」卻是對自己所犯的罪感到後悔,心中仍然有不安與痛苦,這是出於人的。當我們犯罪時,神要我們不只是「懊悔」,而是「悔改」。真正的「悔改」才能使我們從失敗跌倒中站立起來。

第二樣我們可從經文中看見的是,要害一個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到處散播不實的話語來中傷那個人。祭司長和長老們煽動百姓們,令原本歡迎耶穌的,一下子變成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散播不實的話,很容易造成對方的傷害,因為人聽到謠傳時,很少會去查證聽到的事情真實性有多少?總是喜歡傳播那些謠言,結果不但沒有幫助事情的解決,反而是令事情越描述越來越黑及越來越糟糕。我們可見謠言的可怕,雖然謠言很可怕,但是人的計謀即使能瞞得了別人的眼目,卻不能逃避神的眼目,因為神是公義的。在教會中,我們最重要是用真實的心相待,一起走天國的路。不要做一些神不喜悅的事。

2009年1月7日星期三

第四十篇 200918(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太廿六57~75


是日金句

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太廿四14



我的讀經心得:

1. 你認為大祭司閉門審訊耶穌以及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經過是誰記下的?

2. 彼得三次不認主的事件對你有何提醒?


牧者心得

大祭司閉門審訊耶穌以及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經過,這兩件對大祭司和作為大使徒的彼得有損聲譽,而且是如此羞恥的事情到底是誰記下的?對於一直要置耶穌於死地的大祭司們來說,肯定不是他們說的。最有可能的,是彼得自己說出來的。


在耶穌被大祭司閉門審訊期間,事實上其他的門徒都害怕得四散了,除了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根本並不存在那一個門徒比另一個更忠誠。彼得勇敢地將他自己不認主的經過告訴福音書的作者,或許就是要鼓勵我們每一個基督徒,特別是那些曾經緊緊跟隨過主,但現在已經離開主很遠的人,勉勵他們強如大使徒彼得也有在信仰上跌倒的時候,問題是跌倒後並非一不振,因為罪疚感而更遠離神,相反應該勇敢地認罪悔改,並且更熱心的為主作工、更愛耶穌。並且從此不再為了個人的得失以及別人的言論認為比耶穌更為重要。


因為耶穌在閉門審訊期間勇敢地承認祂是神的兒子基督,為愛我們每一個人的緣故以致被祭司們凌辱、釘身在十字架上,付上了極大的代價替代我們。故此我們更要在任何的境況下勇敢地認耶穌是主,勇敢地為主作見證。彼得便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勇敢地認罪悔改、勇敢地認耶穌是主、勇敢地見證主。」


第卅九篇 2008年1月7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太廿六31-56

是日金句
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太廿六56上

我的讀經心得
  1. 門徒有甚麼跟耶穌的想法不一致的地方?
  2. 耶穌如何刻勝祂要面對的危機?
牧者心得
  藉著門徒的表現,我們可知人的軟弱,但耶穌雖成為肉身,卻能勝過各樣的試探,並且在這裡勝過人性的軟弱是因為:
  1. 耶穌不會先借助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耶穌對彼得說:「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嗎?」(太廿六53)耶穌深知自己的權柄和能力可以阻止人來捉拿祂,但是祂沒有在這個時候運用,祂先讓神的旨意成全,這一點叫耶穌能克勝因血氣可能帶來的傷害。當我們越有能力,越有權柄,我們更應謹慎的運用它們,那便不會因為我們肉體的軟弱而破壞了神的旨意和工作。
  2. 耶穌的禱告生活叫祂得著順服神的能力。面對死亡,耶穌也感到萬分的憂愁,幾乎要死,這是人之常情,肉體的感受,耶穌在這極度軟弱的時刻祂禱告,多次禱告求神憐憫,也就在這時刻,耶穌再次專注神自己,祂便能以神的旨意為先,依靠神成就祂要成就的事。有些時候肉體的感受是很真實的,叫我們也轉臉不再相信神的話比這些感受真實,就像彼得到那個處境也是否認耶穌,故此在這末世的時候,我們更應常時「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
  3. 耶穌深知環境的背後是神的旨意。耶穌再次說:「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太廿六56)門徒都逃跑了,唯有耶穌將自己交給捉拿祂的人。耶穌知道在祂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是神的旨意,神的安排,所以祂不畏懼,不逃跑,這種因信心而來的安穩叫耶穌克勝肉體的恐懼,完全的將自己的生命交給神的手中。「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卅15)

2009年1月6日星期二

第三十八篇 2009年1月6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太廿六1-30

是日金句:

「賣耶穌的猶大問他說:拉比,是我嗎?耶穌說:你說的是。」(太廿六25)

我的讀經心得:
  • 耶穌是你的拉比,還是你的主?

牧者心得:


今天,我想把研讀這段經文的焦點集中在(太廿六25)裡,那賣耶穌的猶大對耶穌的發問上。當主耶穌講完那些關於天國和末日的比喻,並宣告了自己的死亡後,在逾越節中祂與十二門徒一起用餐。而在逾越節晚餐之中(即人稱最後晚餐的時候),主耶穌講出了在門徒之中有一個要賣祂。當時門徒的反應就是甚憂愁,而且一個一個地問主耶穌:「主,是我嗎?」(太廿六20 - 22)。


我發現這些門徒的發問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他們對主耶穌的稱呼上。那沒有想過要賣耶穌的十一位門徒,在發問是對耶穌的稱呼是「主」(太廿六22),這是一個對「神」或「神聖者」的稱呼,表示自己是屬於這個對象的。


但是那賣耶穌的猶大在發問時,對耶穌的稱呼卻只是「拉比」(太廿六25),「拉比」是一個對屬世師傅或老師的一般稱呼。(林前十二3)講到:「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猶大因為那賣耶穌的心,使他失去了聖靈的感動,他只能把主耶穌當作是一個「老師」吧!而不是他的「主」,他的「神」。


弟兄姊妹!這就是我們要反問自己的問題:「耶穌是我的「拉比」,還是我的「主」?」,兩者的分別在於「拉比」;你只需要認為他是在教些東西(可能是好的,可能是你可以同意的,但也可以不接受和不同意),只要對自己有需要,你甚至可以出賣他,或利用他。但對於「主」;卻是你需要「委身於祂」即祂就是你的一切,甚至祂的重要性要超越了你自己本身。


我們有時常常的問題就出在只把耶穌看為是「拉比」,而沒有把祂看為是「主」。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其實在屬靈上,我們已好像是賣了耶穌一般,我們只是利用祂,而不是真正的「相信祂」和「愛祂」。弟兄姊妹!讓聖靈再次感動你吧!讓主耶穌真正成為你的「主」吧!共勉。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第卅七篇 2009年1月5 日(星期一) 楊天恩牧師

經文:太廿五31-46
是日金句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

我的心得
  1. 耶穌再來審判的那日,準則是甚麼?
  2. 在這段聖經中,祂審判的範圍是關於人與人的關係的。這對你有何啟發?
牧者心得
令人震驚的是,當耶穌再來的時候,原來進入永恒國度的準則並非單單是「我們所想的」「相信耶穌」。 耶穌審判的準則是我們的行為--我們怎樣來看待人的需要。在這段聖經中,讓我們了解神對教會和每一個信徒的心意:
  1. 在我們身邊總有「有需要」的人存在。很多時我們不是忽略了他們的存在,而是因很多原因「故意」漠視他們存在的事實。讓我們為此認罪悔改。
  2. 我們感到沒有蒙福(v.34)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漠視了神放在我們身邊的有需要的人。聖經清楚告訴我們,神供應我們的準則:當我們願意供應別人的需要時,神就使我們充足。(林後九6-11)當我們今年確信神要使我們「更強盛、更強大」時,我們最好記緊這原則。
  3. 那些有需要的人就是那些「弟兄中一個最小的」。我們的常態是「物以類贅」。能聚在一起的人,通常都是彼此認同的--我得著認同,因此我能認同;或者是我認同了你,所以得著你的認同。其實,這種自然的情況,也會引起一些自然的盲點。就像大衛作王以前,所有的哥哥都是俊美並大能的,只有大衛是被委派看羊這種似是鎖碎的事務。其實反過來看,會否大衛不能被哥哥認同而變得別樹一幟?對,我們很多時可能享受美好的團契,卻忽略了其他一些弟兄中最小的。這是否值得我們更積極和主動地,檢視我們的團契生活,讓我們不單只是活在彼此的認可中,而是積極地發現我們身旁需要我們服事的人呢?

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第卅六篇 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陸張潔明傳道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30節

是日金句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太廿五13)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太廿五30)


我的心得

為甚麼那五個童女是聰明的?
為甚麼那兩個僕人是又良善又忠心的?

牧者心得

兩個關於天國的比喻,給我們候主再臨時兩點重要提醒。
隨時作好準備。太廿四36、42、44、50一再指出,那時間是沒有人知道的;廿五13又再說,「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耶穌隨時回來,我們都要準備好。準備甚麼?油能令燈長燃不滅;想一想,是甚麼使你維持良好狀態及正常功能?要「入夠貨」。惟有隨時作好準備的人,才可赴主的筵席。
積極運用恩賜。人人恩賜(才幹)不同,重要的是積極運用及發展,帶來最大效益。16節特別強調,僕人拿到銀子後隨即拿去做買賣;「隨即」意味著他的信心、期待、積極性。如此運用主人交託的,得主人稱讚為「又良善又忠心」。我們如何運用神給我們的恩賜?留意,每一個人都有恩賜,用得好的,神要再加給他;把恩賜藏起來的,最終會一無所有。惟有積極運用恩賜的人,才能進去享受主人的快樂。
抱著甚麼態度等候主回來,如何看待主賜給我們的一切,這兩件事,不僅影響我們在地上的日子,更決定了我們將在哪裡度過永生。



第卅五篇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馬太福音24︰36-51

是日金句


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哪一天來到。(太二十四42)

我的心得


1. 面對主再來的日子,你是否已做足準備呢?


牧者心得



耶穌用了挪亞、賊來及主人來的日子,來說明主再來的突然,我們要好好的儆醒、預備及忠心。

v.36-42 儆醒。神藉挪亞向他世代的人發出信息,若不回轉將遭大水滅絕。但人拒絕了挪亞的信息,照常的生活,以世上生活為滿足,直至神在他們不知道的時候,以大水毀滅了那個世代。挪亞這事情是要說明我們要好好的儆醒,因為主再來的時候,是會在一個我們不知道的時候,人子突然降臨。蒙救恩的人,能與主永遠同在,留下的是拒絕救恩的人。所以儆醒的人是會接受主再來的信息並且願意回轉的人。v.43-44 預備。賊來也是一個不知道的日子,但家主可以作好防範的準備,事先防範就是預備。v.45-51 忠心。我們若忠心能管理主所託負的,在主的再來神定必會賞賜。若我們不忠於主的託負,在主的再來時,我們必受重重的處治。

所以在主再來的日子來臨前,我們並不是呆呆的等主來,乃是積極的等主來。儆醒預備是為了自己,以免主再來時,自己未預備好。今天,我們是否已預備好主再來的日子呢?我們有沒有常常儆醒自己及認真的對待主再來的信息呢?

第卅四篇 200911(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太廿四1~35


是日金句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廿四14



我的讀經心得:

1. 當主再來以及世界的末了有何預兆?

2. 在這樣的日子我們應當如何生活?


牧者心得

基督徒,當你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越來越多地方發生饑荒、地震等大災難你會怎樣生活呢?當你聽見好些人冒主的名迷惑許多人,甚至顯大神蹟、大奇事,連神的選民也遭迷惑,你會怎樣生活呢?當你為主的名受到逼迫,為主的名受別人恨惡你會怎樣生活呢?當你看見不法的事增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下來你會怎樣生活呢?或者有好些人會不以為然,認為只是湊巧發生而已。然而我很想對你說一句話:「哪裡有這麼多巧合?」


屬神的人應當留意,主耶穌親自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正是指示我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耶穌再來的日子近了、世界的末了近了。」正如v.28「屍首在哪裡,鷹也必聚在那裡。」和v.32「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以上兩個比喻一樣的道理;當我們看見前者,我們會很快也很會自然地看見後者的出現。


然而屬神的人在這樣的日子應如何生活呢?基督徒並不是像未認識主的人一樣,只是為了自我中心而活。基督徒乃是一群等候主再來的人,並且為了主再來而做好多方面的準備。耶穌要求我們在祂再來以及末期來到之前做幾件事情,第一、是為自己能站穩在真理裡而做的:v.4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第二、是為了主的名受苦,能進入天國而做的:v.13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和第三、是為別人的福祉,讓人也能進入天國而做的:v.14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


弟兄姊妹!今日你是為甚麼而活的呢?基督徒不是只為自己而活,乃為主而活,也為別人而活的一群人,因為耶穌也是這樣的為我們而活並為我們能得到救恩而擺上祂自己。況且耶穌已預先告訴我們在祂再來以及末期來到之前應當如何生活了。祂並不是沒有提醒我們,相反祂這樣對我們說:v.25看哪,我預先告訴你們了。」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基督徒,你會怎樣生活呢?

2009年1月2日星期五

第卅三篇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太廿三章


是日金句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廿三12)


我的讀經心得


  1. 法利賽人和文士的問題在那裡?
  2. 耶穌教門徒要怎樣相處呢?

牧者心得

  以神為首,甘願自己謙卑自己,看彼此如兄弟,這是耶穌基督對跟隨祂的群體的吩咐。法利賽人和文士他們教導的是摩西的律法,耶穌也沒有質疑他們所說出來的,可是法利賽人和文士卻不能活出律法的真義來,這全因他們守律法的動機出錯。法利賽人和文士口所教導的沒有甚麼問題,耶穌叫眾人和門徒謹守遵行,可是耶穌卻反對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行為,因為他們一切所做的事是要叫人看見,喜愛高位,喜愛作師父的權威。這一個看似很小的「自我中心」,卻使多人的生命被破壞,甚至叫一個強壯的群體滅亡。
  耶穌所盼望信徒的群體是要認定人不是最大的,父神和基督才是(基督是教會的頭),而信徒之間的關係要親密如兄弟,彼此謙卑服侍,越有能力的越要多付出去服侍人。耶穌所要的強大不是外表的,祂要求我們活一個有內在實質的生命,像基督一樣因為捨棄降卑而得著從神而來的富足和榮耀。不要只著眼今世的成績,主必再來與我們一同分享永恒的福樂。

2009年1月1日星期四

一月份祈禱會和復興聚會消息

1 每月祈禱會:

神召神學院禮拜堂新一年的第一個祈禱會,將於2009年1月3日(今週六)晚上7:30舉行。

敬請弟兄姊妹來臨,一同為教會及世界同心禱告。

2 週日崇拜前祈禱會:

由今星期主日開始,神召神學院禮拜堂會於每主日崇拜前,早上9:00至9:45舉行主日早禱會。

誠邀弟兄姊妹出席同心禱告。

3 每月醫治復興佈道聚會:

由本月開始,每個月的第三週星期六,神召神學院禮拜堂將定期舉行醫治復興佈道大會,本月第一次聚會,將在2009年1月17日(星期六)晚上7:30舉行。

誠邀弟兄姊妹帶同新朋友踴躍參與聚會。

第卅二篇 2008年12 月30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太廿二15-46

是日金句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太廿二21)

我的讀經心得:
  1. 主耶穌怎樣回答這三個試探?
  2. 我們從耶穌的回答中,可看見祂所注意的重點是甚麼?

牧者心得:

今日所讀的整段聖經,記載了主耶穌所面對的三個試探,而這些試探是藉人的題問而發出的。

v15-22法利賽人以應否立稅給凱撒的問題,來試探耶穌是否應理會世俗的事務。這個試探對每一位基督徒來說,其實同樣來得激烈;重「屬靈」而否定「屬世」從來都是基督徒要面對的試探,「屬靈」生命的成長的而且確是神對我們的要求,但基督信仰除了有其「屬靈」的一面,基督信件同時也是一個入世的信仰。如果我們只重視「屬靈」,而完全否定「屬世」事務的需要,我們這班基督徒就只會變成一些「隱世怪人」,而不能對世界發揮我們應有的影響力。留意主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回答;v21「...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凱撒的物所代表的正是世俗的事務,耶穌教導我們需要顧及,但同時我們的生命就是屬神的物,我們也要交給神。

v23-33撒都該人嘗試以一個玄思性的問題去試探耶穌。他們問耶穌那婦人在天上是那七弟兄中那一位的妻子。其實這一類玄思性的問題,對於人的生命造就,並沒有任何意義,它們所帶來的只是一些無謂的辯論。就如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所走的極端;「一個針頭上到底可以立站多少位天使?」這類玄思性的問題,本來就是難以找到答案,就算被解答了也不會對人的生命有任何造就。主耶穌在這裡除了回答了他們復活的情況與世上的情況不同外,v31-32耶穌還要他們注意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活人的生命才是基督信仰所重視的所在。

v34-40一位律法師以一條表面看不似試探的問題來試探主耶穌:「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而耶穌就以律法和先知道理的總綱去回答他:「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律法師的問題只是要人專注與律法的細節:「那條律法最大最重要,我不可以犯?」這種問題只是想我們以一種法律條文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我們的信仰;「在誡條中我可以做甚麼?我不可以犯甚麼誡?」但這樣的信仰理解,只帶來生命的捆綁,而不能帶來生命的自由。這種誡條式的思考方式,只能給人機械式的道德指引,卻對人的德性和智慧成長沒有幫助。但主耶穌卻要我們注意道理的總綱,信仰的「原則」是甚麼?這樣的思考方式,卻能引導人在信仰裡達致智慧和德性的成長。

最後在v41-46,主耶穌卻以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使那些試探他的人明白自己的不是和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