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

第六篇 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賽13-14章

是日金句

我必因邪惡刑罰世界,因罪孽刑罰惡人,使驕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強暴人的狂傲。(賽十三11)


我的讀經心得
  1. 你認為經文中所指的那些大國敗亡的原因是甚麼?
  2. 面對神對世界公義的審判,我們有甚麼角色要扮演?以賽亞的預言對我們有何提醒?

牧者心得
  從十三章開始,以賽亞得著關乎以色列以外的各國的默示,預言瑪代人會興起,當時的大國巴比倫及亞述,並其他小國如非利士將要面對滅亡的結局,原本「素來為列國的榮耀,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的巴比倫,將會像所多瑪、蛾摩拉一樣,變成荒涼、無人居住的廢墟。
  一國衰亡,一國興起,在歷史來看像是一個循環,但藉以賽亞所發預言,神要人明白到祂是世界之主。被籲為「列國的榮耀」的巴比倫,誰也不能預料她會有如此結局,但從神而來的預言就是這般超出人的推測,所以作神所託付的「代言人」,也必要有這樣大的信心和謙卑,跨越肉眼和理性的障礙,就如挪亞一般,才能將神的心意傳講。
  許多不信的人都批評神是殘忍,也許看來神像是有仇必報的,但是經文清楚地告訴我們,神是「因邪惡刑罰世界,因罪孽刑罰惡人」。仼何人若回轉,神也會後悔祂所發出的審判,就如尼尼微城一樣,神雖叫約拿去宣告神的刑罰,但因他們的回轉,神後悔祂所說的,不再使審判臨到祂。
  不要以為神的聖潔準則是為祂的民和信祂的人而設的。神是世界的主,祂對世界的判準與信徒無異,正因為這樣,神的救贖也是給世界的;去將這個消息告知世界的,就是我們。我們或許像約拿一樣,可能不知道那時遇見的人如尼尼微城的人一樣,是願意回轉的,若我們相信全世界都在神的審判下,我們會否願意向世界宣告神公義的心意?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第五篇 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賽十一至十二

是日金句:
「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歌,因他所行的甚是美好,但願這事普傳天下。」(賽十二5)

我的讀經心得:
  • 以賽亞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景象?
  • 他作出了甚麼呼籲?
  • 我們應當怎樣回應?
牧者心得:

先知以賽亞在宣告神拯救的信息當中,描述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圖畫;(賽十一1-5)描述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必結果的枝子。有釋經家認為以賽亞先知其實正在描述將來耶穌基督掌權的榮耀景象。耶西就是大衛王的父親,按肉體說耶穌是大衛的後裔(祂的家譜可參考馬太福音一章1-17節),以賽亞預言這位耶西的枝子(耶穌基督)將會而公義審判世界,就是祂作王的景象。v2神的靈必住在祂身上,在祂身上將會顯出智慧、聰明、謀略、能力、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簡單地說,以賽亞是預言當耶穌真正在世界掌權的時候,祂將會具體地將神展現在世人面前,將神的公義和信實施行與大地之上

以賽亞描述當基督掌權的日子,世界將恢復神起初創造時的美好;(賽十一6-9)形容兇猛的野獸將與純良的牲畜同居,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在神聖山的遍處,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賽十一9)。而以上的景象正正就是(創一29-30)所描述世界原初的樣貌

(賽十一10-16)描述當基督掌權,建立了彌賽亞的國度時,神的百姓將被基督招集,神要實現祂對其子民的救贖應許,萬民都要蒙福,外邦人和猶太人都同蒙眷顧。v15記載,神必使埃及海枯干,使大河分為七條;在古代世界,大海一般被用作形容邪惡,而對於猶太人,埃及更是邪惡的代名詞,經文說埃及的海要枯干,就是說最邪惡的東西也要被神消滅。神要從大河中變出七條能滋潤生命的小河,小河(或溪水)從來都是生命的代表(可參考:詩廿三2、啟七17、啟廿二1-2),這裡所說的就是神要賜下完全(七代表完全)的生命。

以賽亞由於看見一幅神拯救的美麗景象,因此他在(賽十二)作出以下的呼籲:
  • 歡喜快樂地讚美神,讓祂的名被尊崇
  • 以神為我們的安慰、拯救、倚靠和力量
  • 在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歡然地支取祂救恩中的一切福氣)
  • 在普天下宣傳神的美好
(賽十二1、4)講「到那日」,從表明看這好像只是說基督再來的時候,但其實以賽亞所指的,是神開始祂拯救的計劃,直至祂再來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都當回應和實踐先知以上的呼籲

弟兄姊妹!你看見先知所看見的美麗景象嗎?你盼望神這個救贖的計劃快快實現嗎?讓我們一起努力回應神藉先知所發出的呼籲吧!共勉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第四篇 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楊天恩牧師

經文:以賽亞書第九至十章

是日金句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賽九6-7)

我的讀經心得

  1. 從這段聖經中,你認為神是一位嚴厲的神嗎?為甚麼?
  2. 如果你是以色列民,你會怎樣理解神的作為?

牧者心得

  神的確是計劃和掌管萬有的主。固然神的百姓是悖逆的民,然而神卻為他們預備了救法。不單是為當代而有的救法,更是永遠的救法--在加利利地要看見榮耀。(賽九1)這顯然是指者耶穌基督說的!正如今日所列出的金句所說--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但祂的百姓是否領情?「這百姓還沒有歸向擊打他們的主,也沒有尋求萬軍之耶和華。」(九13)以致神藉著先知四次的宣告神懲罰他們的決心:「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九12;17;21;十4)百姓的問題在那裡?他們

  1. 存著驕傲自大的心(九9),不願意投靠神;
  2. 作領袖的引導百姓走錯路(九14-15);
  3. 百姓行強暴,攻擊弟兄(九18-21);
  4. 屈枉窮人(十2)

  在神的眼中,這些行為就是「褻瀆」(十5)--因為他們原本是神的子民,理應有神的樣式,然而他們的生活方式卻願神的本性違背。故此,神決定興起亞述成為祂自己懲罰百姓的棍和杖。(十5-6)

  不過,亞述也因為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的眼目,而遠離了神本身的計劃,甚至自以為靠自己的能力來成就一切。(十12-25)神是公義的神,祂「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十23)神的絕不是為懲罰而懲罰,祂在煉淨祂的百姓以後,仍然要與祂的百姓同在。

到那日,亞述王的重擔必離開你的肩頭;他的軛必離開你的頸項;那軛也必因肥壯的緣故撐斷(或作:因膏油的緣故毀壞)。」(賽十27)

膏油就是神同在的彰顯。膏油也意味著神的醫治--祂的同在就是醫治。對!儘管神會管教和責打祂的兒女,但祂仍然是同在的神。在祂的責打中,祂的兒女要被教導而成長。如果我們用相同的眼光來看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我們也能認同祂對我們的愛。是的,當聖靈在我們心裡幫助我們向父神呼叫「阿爸,父!」(羅八15)的同時,肯定地不單叫我們經歷像父子一樣親密的關係,也有嚴父與孝子的關係。如果祂為我們預備了永遠的救法,那麼我們為甚麼會害怕父神在愛中的督責?

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

第三篇 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 楊天恩牧師

經文:賽六至八章

是日金句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六8)

我的讀經心得

  1. 從第六章中,以賽亞的敬拜經歷中,你認為敬拜可以帶來生命怎麼樣的改變?
  2. 如果你看見社會中一些領袖做錯事情時,你會容讓這些錯誤的事情和價值觀成為你的價值觀嗎?作為基督徒,你會怎樣回應這些事情呢?

 

牧者心得

  這段聖經從以賽亞蒙召的經歷說起。那是不是第一至五章時,以賽亞還未蒙召呢?當然不是。因為這段聖經說明,猶大國怎樣從上到下悖逆神,他們是怎樣厭棄先知所傳講的神的話語--從而他們厭棄和悖逆神。

  以賽亞先知服事的背景是烏西雅王駕崩的那一年。在古時候,一位帝王的逝世會引起眾多國內和國外的政治問題。以賽亞在一個動蕩的時代作為先知。在神的眼中看來,這些政治的動蕩不全然是政治生態的問題。以賽亞在敬拜中發現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是嘴唇不潔的人,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賽六5)他在承認他的罪惡時,神就徹底的潔淨他。(賽六6-7)而在這種徹底的更新中,他聽見了神的呼召!他也回應了神的呼召!

  然而,縱然以賽亞回應了神的呼召,但他也明白他面對一個不信的世代。第七章告訴我們,當鳳西雅王的孫子亞哈斯王在位的時候,他面對亞蘭王和以色列王的攻擊,舉國上下非常震驚。以賽亞宣告神要保護猶大國的信息,並要求他們信任神的保護。(賽七9)亞哈斯王卻王信任先知的說話。先知於是藉著兩個預言說明神的子民信任神的後果,或是不信任神的後果。

  以賽亞說,必有一童女懷孕生子,要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人同在的意思。(賽七14)神願意與祂的子民同在,只要他們信任神的方法,他們就能得著神的同在。然而如果神的子民不信任神的方法,用人的方法來面對他們的困境時,這個孩子就不會再稱為以馬內利;相反的,他的名字要稱為「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就是「據掠速臨,搶奪快到」的意思,八1-4)。列王記下十六章,記載到亞哈斯王的選擇:

2Ki 16:1  利瑪利的兒子比加十七年,猶大王約坦的兒子亞哈斯登基。
2Ki 16:2  他登基的時候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不像他祖大衛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正的事,
2Ki 16:3  卻效法以色列諸王所行的,又照著耶和華從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可憎的事,使他的兒子經火,
2Ki 16:4  並在邱壇上、山岡上、各青翠樹下獻祭燒香。
2Ki 16:5  亞蘭王利汛和以色列王利瑪利的兒子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亞哈斯,卻不能勝他。
2Ki 16:6  當時亞蘭王利汛收回以拉他歸與亞蘭,將猶大人從以拉他趕出去。亞蘭人(有譯以東人的)就來到以拉他,住在那裡,直到今日。
2Ki 16:7  亞哈斯差遣使者去見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說:「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兒子。現在亞蘭王和以色列王攻擊我,求你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
2Ki 16:8  亞哈斯將耶和華殿裡和王宮府庫裡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
2Ki 16:9  亞述王應允了他,就上去攻打大馬色,將城攻取,殺了利汛,把居民擄到吉珥。
2Ki 16:10  亞哈斯王上大馬色去迎接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在大馬色看見一座壇,就照壇的規模樣式作法畫了圖樣,送到祭司烏利亞那裡。
2Ki 16:11  祭司烏利亞照著亞哈斯王從大馬色送來的圖樣,在亞哈斯王沒有從大馬色回來之先,建築一座壇。
2Ki 16:12  王從大馬色回來看見壇,就近前來,在壇上獻祭;
2Ki 16:13  燒燔祭、素祭、澆奠祭,將平安祭牲的血灑在壇上,
2Ki 16:14  又將耶和華面前的銅壇從耶和華殿和新壇的中間搬到新壇的北邊。
2Ki 16:15  亞哈斯王吩咐祭司烏利亞說:「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國內眾民的燔祭、素祭、奠祭都要燒在大壇上。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灑在這壇上,只是銅壇我要用以求問耶和華。」
2Ki 16:16  祭司烏利亞就照著亞哈斯王所吩咐的行了。
2Ki 16:17  亞哈斯王打掉盆座四面鑲著的心子,把盆從座上挪下來,又將銅海從馱海的銅牛上搬下來,放在鋪石地;
2Ki 16:18  又因亞述王的緣故,將耶和華殿為安息日所蓋的廊子和王從外入殿的廊子挪移,圍繞耶和華的殿。
2Ki 16:19  亞哈斯其餘所行的事都寫在猶大列王記上。
2Ki 16:20  亞哈斯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他列祖的墳地裡。他兒子希西家接續他作王。

  亞哈斯得罪神了!而當他作為領袖這樣做時,他的國民會怎樣呢?事實上,今日我們可能看見社會上一些先認為領袖的人,作出得罪神的事情,你會怎樣做呢?

  猶大國民選擇同謀背叛,而且也選擇求問交鬼的和行巫的。(八12,19)然而,神卻要求以賽亞作出正確的決定:

但要尊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以祂為你們所當怕的,所當畏懼的。(八13)

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八20)

  當以賽亞忠心站立在他的呼召上時,他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就算整國背叛,他仍站立穩妥。這同樣是你的選擇嗎?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第二篇 2007年10月26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以賽亞書三-五章

是日金句

到那日,耶和華發生的苗必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必為以色列逃脫的人顯為榮華茂盛。(賽四2)

我的心得

  1. 在我們軟弱、失敗,甚至犯罪後,我們有沒有承認我們的罪以及悔改呢?

  2. 我們所結的是好葡萄還是野葡萄呢?


牧者心得

第三章先知以賽亞向以色列人發出預言,因為他們的舌頭和行為與耶和華反對,惹了祂榮光的眼目(8)。神要除掉耶路撒冷和猶大所有核心領袖,包括勇士和戰士,審判官和先知,占卜的和長老,五十夫長和尊貴人,謀士和有巧藝的,以及妙行法術的(2-3)。此外,當他們被除掉後,他們會完全敗落,到一地步是孩童起來作首領。耶路撒冷和猶大完全傾倒敗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遠離神,神就發怒,這是他們自作自受。

但在第四章先知卻指出審判中的盼望,憐恤人的神要給人出路。在審判當中,神必有恩典;在國家傾倒敗亡時,先知這時宣告盼望。「到那日耶和華發生的苗必華美尊榮」(2),耶和華發生的苗就是代表有一個新的盼望、是指新的以色列、是大衛的後裔,也可是指耶穌基督,或一切在耶穌基督裡的人。因這些應驗都在耶穌基督的身上,祂是神對人的拯救,並預言以色列復國。「耶和華發生的苗」是尊榮的。在以色列逃脫的人必得著地的出產,並且顯為榮華茂盛;他們能夠逃脫,是因為神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3),就是聖靈,把他們的污穢洗去,又將一切殺人的血除淨,他們被聖靈所潔淨、焚燒、轉化,成為潔淨;神不只是審判,祂更為人開一條出路,藉著耶穌為我們開路,讓人能夠真實的被潔淨(4),並能夠享受在神的眷顧之下(5-6)。所以我們和以色列人一樣有著盼望、復興,這一切都是神的作為。聖靈是潔淨我們的靈,叫我們脫離罪,得著釋放,成為神新的苗,得著神的祝福。這是何等大的恩典。

今天,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軟弱、失敗,甚至犯罪,但只要我們承認我們的罪、悔改,我們定必能再次回到神的眷顧之下,如同四章6節所說「必有亭子,白日可以得蔭避暑,也可以作為藏身之處,躲避狂風暴雨。」,神正是我們的保障、護庇,是我們藏身之處,是我們躲避狂風暴雨、遮蔭避暑的亭子。

最後第五章先知用葡萄園的比喻來指出以色列人的錯誤。這段經文裡一直在說神對人有指望,但最終神卻失望,「指望結好葡萄,反倒結了野葡萄」(2),「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4),「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7)。當這些指望落空時,神就拆去保護,任憑荒廢,並降下天災。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五章說「祂是真葡萄樹,我們是枝子」,生命與主連結才能結出好果子。凡不結果子的就被神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用神的道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但以色列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忘記造他們的主,與他們生命的根源脫離了(賽十七10)所以在五章81118202122節,一共用了六個禍哉數算野葡萄的罪,這六種禍,都是因他們對神所作的,對神所想的,對神所說的,完全沒有興趣。神一直指望人把焦點放在神的身上,但人卻對神所作所說的都沒有興趣,以致有這六禍。縱使人對神沒有興趣,但神沒有放棄,在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中,我們是期望神能夠賜下更多的福份,就像以色列人一樣,我們在神眼中是一棵葡萄樹,並且是「能夠」結出好果子的葡萄樹,神期望我們能夠在生命中結出「好葡萄」來,讓我們真實與「所蒙的恩相稱」。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第一篇 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 楊天恩牧師

經文:以賽亞書1-2章

是日金句

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二3)

我的讀經心得

 

牧者心得

  以賽亞書以一次法庭的訴訟展開序幕。神要天、地作為公證人,聽祂對祂子民的指責--他們是悖逆的子民。(一2)就算他們被責打,他們仍然悖逆!(一5)當時猶大國受到亞述國的圍攻,變得土地荒涼,城邑破敗,全國只餘下耶路撒冷一處地方未被攻擊。(一5-8)

  那究竟甚麼是悖逆神?一10-20告訴我們,悖逆就是空有外在的宗教表現,而沒有真實的從敬拜神而產生的生命品質。所以先知代表神向百姓宣告:

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寃,為寡婦辨屈。(一16-17)

  當然,我們不希望從被責打中學習回轉。對猶大國來說,先知預言他們要經歷亡國。然而責罰並不是神的心意,相反,神期望「煉盡你的渣滓,除淨你的雜質」。(一25)有時,神的責打真的能叫我們的靈甦醒過來,叫我們的驕傲和狂妄被糾正,讓我們知道唯有神才被尊崇。(二12-22)故此,當我們被責打的時候,我們不要感到灰心和失望,因為神的心意,正是使我們能得以煉淨。這使我記起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說:

你們又忘了那勸你們如同勸兒子的話,說:我兒,你不可輕看主的管教,被他責備的時候也不可灰心;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你們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們,待你們如同待兒子。焉有兒子不被父親管教的呢?管教原是眾子所共受的,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再者,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他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他的聖潔上有分。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來十二6-11)

  是的,如果我們對神的責備有正確的態度,我們才能有正確的敬拜。對神懷恨在心的人,不能敬拜。以賽亞先知宣告一個「末後的日子」的景象(二2),這是一個列國已被審判的情況下出現的(二4):


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二3)

  唯有我們願意被神責備和管教,我們才能真正的順從祂的道、被祂的道所教訓,並行在祂的路中。你同意嗎?

2007年10月24日星期三

第廿九篇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可十六章

是日金句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可十六15-18)



我的讀經心得

  1. 門徒的信心是怎樣的?
  2. 今日有很多人都說沒有神蹟奇事,你會如何理解耶穌對門徒最後的吩咐?
  3. 在你的信徒生活中,有多少時候你有聽了就信的信心?在何事上你,需要信心的突破呢?

牧者心得
  耶穌最後的吩咐,也是最重要的吩咐,祂叫門徒去將福音傳給萬民「聽」,但是很諷刺的一件事,就是這班受託的人全部都是「聽而不信」的。
  先是去膏耶穌身體的幾個婦女,在空墳墓裡穿白袍的少年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了,叫他們去告訴門徒和彼得,但她們的反應是驚恐、逃跑、發抖,並且不敢告訴其他人。跟著,耶穌向抹大拉馬利亞顯現,原本她是其中一個去膏耶穌身體的婦女,原本她是甚害怕的,當她親眼見到復活的耶穌後,便去告訴門徒,可是,聽的人不信她所說耶穌復活了的事。之後,耶穌又向兩個「走佬」回鄉的門徒顯現,他們見到復活的耶穌後,便折返回去告訴其餘的門徒。但是,聽的人也是不信。
  能夠「聽了就信」,原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不信聽見的原來也是人的常態。耶穌要升天回到天父那裡,世人再不能見到祂,那麼世人單憑門徒所傳的福音,「聽了就信」的人會有多少呢?的確耶穌讚賞那些沒有看見就信的人,耶穌曾對多疑的多馬這樣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廿29)因擁有這樣單純的信心的是十分難得。
  門徒受責備之後,耶穌又給他們另一個挑戰,耶穌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十六17)。今次,門徒顯然在信心上有很大的突破,他們「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今日,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也受託繼續將福音傳給萬民,我們是帶著那種信心呢?耶穌喜悅聽了就信的人,願我們常常帶著這樣單純的信心去領受耶穌的一切吩咐。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

第廿八篇 2007年10月23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可十五21-47

是日金句:

「他們帶耶穌到了各各他......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可十五22-23)

我的讀經心得:

  • 在人生的低谷中,耶穌有否放棄?為甚麼?
  • 耶穌的榜樣對你有何啟發?特別是在你的事奉上和服侍別人上。
  • 甚麼令耶穌進入神真實的榮耀?

牧者心得:

整段聖經所記載的,就是耶穌人生之中的最低谷;背負十架、上髑髏地、被釘上十架、被眾人辱罵戲弄,甚至連父神在祂死前的一刻,也因為耶穌身上背負了人類的罪而要離開祂。耶穌在這個時間經歷了人生之中最痛苦的時候,但祂卻甘願為人類負上這個沉重的代價,就算有人拿沒藥調和酒給祂喝(期望減輕祂的痛苦),但祂也不願用這些快捷的方法去減輕自己的痛苦(可十五22-23)。

有時候,人會為了盡快減輕自己的痛苦而用上快捷的方法,我們連一刻的苦也不願意受。但主耶穌卻為要完成神的計劃,願意負上痛苦。從表面看,祂是吃虧的,但祂這種甘願吃苦的心志,卻贏得了百夫長(可十五38-39)和約瑟(可十五43-46)的欣賞。百夫長作為一個外邦人宣認耶穌真是神的兒子,因祂能夠為人類忍受這樣的苦難,也因為他看見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開(可十五38)。約瑟身為尊貴的議士,卻敬重耶穌,他去求彼拉多要耶穌屍首,為耶穌安葬。

弟兄姊妹!作為神的僕人,有時候我們真是要為完成神的工作,而會去選擇做一些在表面上看似吃虧的事情,所為的就是要完成神的心意,和讓其他的人得到造就。弟兄姊妹!我們會否甘願為神的國而吃虧呢?就是這種精神令主耶穌贏得外邦人的敬重,也讓祂得以進入神真實的榮耀裡。共勉!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第廿七篇 2007年10月22日(星期一) 方國成傳道

經文:可十五1~20


是日金句

「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可十五2)」


我的讀經心得

  1. 耶穌面對彼拉多以及祭司長眾多的控告,卻不發一言,你認為有何原因?

  2. 堅持或放棄應有的身份和使命,那一樣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牧者心得

當耶穌面對彼拉多的審問時,耶穌與彼拉多對於持守使命和身份的分別所產生的强烈對比,同時成為我們每個作為神僕人的提醒。

v.2彼拉多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當我們再看約翰福音中平行的經文時會發現,耶穌更詳細的回應彼拉多的提問:「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十八37)」耶穌清楚知道,祂是為了這個時刻而來到世上,這是祂的使命。以致被釘在十字架上,以挽回祭贖回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生命的王,這是耶穌的身份。

相反,彼拉多的身份作為管治猶太地的總督,操生殺大權,他的使命理應是秉公治理猶太地,依法判斷有關耶穌和巴拉巴的事。然而彼拉多卻未有表現出該有的使命和身份,而且判斷的準則是為了討好一群未必會支持他的人(祭司和群眾),目的是想為自己增添政治的本錢,而不惜犧牲耶穌,有一天當神審問時所付的代價可能是更沉重的了。

若非耶穌的堅持,我們就不能得享救恩的福樂,若非耶穌所受的鞭傷,我們便沒有身體能得醫治的保證。由此可見,耶穌的生命不是為了自己而活,亦非為了自己而捨的,相反乃是為了別人(即我們)而活,是為別人而捨去的,換來的是生命和與神復和的平安。教會的設立同樣是效法耶穌的榜樣,堅持耶穌給我們的身份和使命,行使耶穌賜予我們的權柄為別人身體得醫治而禱告,為別人而存在,為別人而捨棄個人的利益,使未聽聞福音的人得著生命。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第廿六篇 2007年10月20日(星期六) 楊天恩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十四53-72

是日金句

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可十四62)

我的讀經心得

  1. 耶穌為甚麼能在祭司長面前堅持祂的身份?
  2. 彼得為甚麼不能承認耶穌?他的經歷,對你有何提醒?

牧者心得

  這段聖經不單提及耶穌,也提及彼得。大抵他們二人的經歷所產生的對照,可以給我們一點亮光。

  如果你不善忘,耶穌今日站在大祭司面前受審,是自己選擇的「十字架」。然而,「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見證控告耶穌,要治死他,卻尋不著」。(v.55)祭司長盡了很大的努力,捏造假見證,仍然不能陷害耶穌(vv.56,59)--祭司長已經無所不用其極,因為按著十誡,他不應該作假見證陷害人。(出廿16)耶穌正告訴我們一件事,就算落在不公義的環境,祂仍重視自己的身份和使命。(v.62)如果祂只是想著自己的利益和自保的話,恐怕你與我今天都不能得著神給我們的救恩。

  相反,彼得卻只重視自己的安危--他在這特別磨難的日子,已經忘記了耶穌呼召他得人如得魚。(可一17)他在過去的三年間,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和耶穌一直同工。三年在他生命中烙下的印記,卻在重視自己安危的情況下,消退得無影無踪。為甚麼呢?彼得並沒有將耶穌的話放在心上:「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可十三11)讓聖靈在我們的心中說話,就使我們仍然重視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呼召,我們也就能順服在神的大能中。或許我們要付出代價,但正如耶穌說:「凡要救自己生命(或作:靈魂;下同)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可八35)耶穌因為順服和重視神給與的真實生命,故此欣然面對磨難,結果祂肉身的復活,見證了神應許的真實。今日,或者我們希望保護自己,就算在見證基督的事情上,也希望免招任何損失;然而,沒有了對福音的堅持,或許就使我們與神真實的工作、神給我們真實的生命隔絕了。

  耶穌要求我們學效祂的樣式,負祂的軛(太十一29),好使我們以祂所賜的生命服事祂。你準備好像耶穌一樣勇於完成主的使命嗎?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第廿五篇 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馬可福音十四27-52


是日金句

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可十四38)

我的心得

  1.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從耶穌的表現中學習到甚麼呢?

  2. 當面對這夜所發生的事,我們會有怎樣的回應呢?


牧者心得

27-31節中,耶穌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迦利利去。」(27-28) 由此可見,耶穌除了預言彼得三次不認主外,祂也是預料到門徒在會在祂被捕後,一個一個地離祂而去。通常撒但總是在大難臨頭時,乘虛而入攻擊屬主的人。但感謝主,祂因著愛我們的緣故,早已在天父面前為我們祈求,保守我們使我們不致失去信心,叫我們渡過難關後,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和安慰。

在耶穌被捕的那天,也許祂是期待著門徒陪伴祂走完這一天,可能祂沒想到門徒卻以爭論誰為大,即將四散遠離,以及在客西馬尼園的不專心以致打盹來回應。若是我或你,也許面對著這樣的處境中,我們已認不住破口大罵或已經沒有心情去理會門徒的行為。從耶穌的表現中,有甚麼可以讓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耶穌心中的掙扎相信是達到了最高峰,在32-52節耶穌對天父的禱告,我們見到是何等的真情流露、及倒空自己去順服。祂雖然有自己的意願,卻甘心順從天父的心意。這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地方,要倒空自己甘心順從天父的心意,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情。讓耶穌成為我們的榜樣,學習祂如何將自己倒空甘心順從天父的心意。

在耶穌的禱告中,雖然天父一直靜默、門徒軟弱,但這些卻沒有搖動祂的心,祂仍繼續的禱告及提醒門徒「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38) 這是耶穌被釘十架前,對門徒最後的叮囑。當面對這夜所發生的事和這樣的叮囑時,我們會有怎樣的回應呢?當耶穌面對猶大的出賣、親嘴的暗號、官府的捉拿和門徒的四散,祂沒有猶豫也沒有懼怕,祂說:「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49) 可見耶穌祂勝過背叛、勝過出賣、勝過孤單、勝過自己等。今天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倚靠祂、效法祂的順服和堅定,並要不停的傳講祂的尊貴和榮耀。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第廿四篇 20071018(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可十四1~26


是日金句

「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可十四9)」


我的讀經心得

  1. 這個女人將極貴重的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對你有何啟發?

  2. 當你再一次來到耶穌面前禱告、敬拜,你會如果更新對神的敬拜?


牧者心得

耶穌對門徒不只一次預言自己將要受難、被殺、第三天復活(可八31),但是門徒對耶穌這個預言並未有任何回應。惟獨是這個女人,將一玉瓶極貴重的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或者門徒所考慮的事可能是他們中間誰是首領,又或者像猶大一樣,當初跟隨耶穌的目的不是為了窮人的利益,是為了取得個人最大的利益,例如:跟隨耶穌有多威風,跟隨耶穌有多好處。及至徹底失望後,他選擇以三十兩銀子出賣耶穌,將祂交給文士和祭司長等人。

相反這個女人,她是當趁耶穌可以尋求的時候來尋求祂,尋求的意思不是苛索,而是當她來到耶穌的面前時未有首先期望得著任何好處,而是將耶穌當得的首先擺上,並且是在她的能力下擺上最好的,這個豈不是一個真誠的敬拜。當時以色列本已習慣在客人來訪的時候為他澆上香膏,但只是一點點的澆上,從未試過像這女人一樣將價值一般人一年加起的工資才買到的香膏一次過倒在耶穌的身上。門徒難為她,然而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v.9)」耶穌不是要高舉一個人一次巨額奉獻的作為,聖經甚至沒有提過這女人是誰,但耶穌說祂喜悅她所做的事,而且是一件美事。倘若這女人在耶穌未上十架受苦前,便將她對耶穌真誠和最好的敬拜擺上,何況耶穌在十架上受難,流出祂的寶血,為我們帶來赦罪之恩,我們豈不是要將整個生命來回應神的愛嗎?

耶穌設立聖餐時要我們記念祂為我們擘開祂的身體,流祂的寶血,彰顯神的大愛。耶穌無條件的擺上同樣配得我們無條件的回應。故此,讓我們將耶穌配得最好的敬拜、最好的服待態度、最好的奉獻擺上,回應神無條件的大愛。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第廿三篇 2007年10月17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可十三章

是日金句

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恐怕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可十三35-36)

我的讀經心得
  • 耶穌重覆吩咐門徒要作甚麼?
  • 在末世的生活中,耶穌對門徒有甚麼重要的提醒?

牧者心得
  面對著末後的日子,耶穌對門徒只有一個既簡單而又重要的吩咐,就是要「謹慎」。「謹慎」的意思就是要「看」、「盯緊」、「分辨」。人能夠看和分辨,必須要在一個清醒、專注、高度警覺的狀態才可以做到。耶穌為何事要門徒謹慎呢?

1.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十三5-8)
  • 耶穌告訴門徒將來會有好些人「冒」耶穌的名來,稱自己為基督。為甚麼可以冒充是「基督」?因為在當時的以色列人中,普遍對耶穌就是基督的身份都不認同或帶著懷疑,甚至 門徒對耶穌作為基督的身份和使命,都充滿著誤解。故此,當有些人的表現能滿足人群的錯誤期望,就能容易地迷惑眾人去跟隨他。所以,耶穌提醒門徒要清醒,不可對基督帶著錯誤的期望。
  • 末世的日子絕對不是風平浪靜(十三7-8),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必定會十分驚慌,並會四處尋找救法。因此耶穌要求門徒更要謹慎,不可隨便相信任何自稱為「基督(即他們的拯救)」的。耶穌吩咐門徒「不要驚慌」,不要逃避,「這些事是必須有的」,所以不可以因為害怕和逃避這些苦難,而不分清楚胡亂投向似是而非的出路。
2.你們要謹慎,因為人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諸侯與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十三9-13)
  • 耶穌告訴門徒他們會因「基督徒」之名被迫害,甚至被家人送到公會受審,所以耶穌吩咐門徒要謹慎,要忍耐,因為耶穌期望他們成為基督的見證。人的逼迫是要門徒否認耶穌,所以門徒必須要得能力去堅持說見證神的話,在這種困苦的情況底下是很困難的。所以,耶穌吩咐門徒要順服聖靈的帶領,並且要忍耐到底。要有這樣的表現,必須要十分敏銳聖靈才能做到。
3.因為假基督,假先知,要起來,顯神蹟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你們要謹慎,看哪、凡事我都豫先告訴你們了。(十三14-23)
  • 耶穌告訴門徒越接近祂再來的日子,災難會更嚴重,並且來迷惑他們的會更加猖獗,因為他們被稱為「假基督」、「假先知」,他們有真基督和真先知的能力。雖然不能憑眼見的去分辨出「假基督」和「假先知」,但耶穌吩咐門徒要謹慎,緊記耶穌所說過的一切話,因為耶穌已預先提醒了門徒有這樣的事,所以唯有門徒常時提高警剔,才不會因為一時疏忽而誤墮圈套。
4.你們要謹慎、儆醒祈禱、因為你們不曉得那日期幾時來到(十三24-37)
  • 耶穌吩咐門徒要謹慎,因為耶穌期望門徒常時保持一種等候祂回來的狀態。耶穌告訴門徒沒有人確實知道耶穌再來的日期,所以當門徒看見各種的預兆出現時,就應更留心去預備,免得耶穌回來的時候看見他們是睡著了。
  謹慎是一個活於末世的信徒應有的態度,今日讓我們省察一下自己,對於耶穌基督快再來的事實,我們有多重視,我們是否察覺兆頭已經出現,我們是在一個醒覺的狀態,還是仍在沈睡呢?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第廿二篇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可十二18-44

是日金句:
「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得多。」(可十二33)

我的讀經心得:
  • 在信仰中是原則重要,還是細節重要呢?為甚麼?
  • 耶穌為甚麼稱讚那文士,卻又要求我們防備一些文士呢?
  • 耶穌為何稱讚那寡婦?她與撒都該人和文士有何分別?

牧者心得:

人有很多的時候喜歡把信仰變作是一種規條,他們喜歡在規條的細節上去爭論,卻沒有深刻地體會規條背後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則。(可十二18-27)所記載那些撒都該人就是在規條的細節上,想與耶穌爭論。其實撒都該人本身根本不相信復活的事,他們只是想用這些經文的細節地方去試探耶穌。但耶穌並不同意這樣的做法,甚麼稱他們大錯了。

(可十二28-34)記載一個文士與耶穌就最要緊誡命上的討論,在討論中耶穌和這個文士彼此都同意一個信仰上的大原則:盡心、盡意、盡力愛神,其次是愛人如己。耶穌稱讚這個文士的回答有智慧,並說他離神的國不遠了。這個文士是少數被耶穌稱讚的文士(當時文士的偽善多被耶穌責備)。為甚麼他會被耶穌稱讚呢?因為他看見的是信仰的重要原則,這比較去著眼一些細節地方更重要。但在(可十二38-40)的記載中,卻讓我們看見一個事實;如果那些文士只是看見信仰的原則,卻沒有把它實踐出來,在他們的生活中,他們仍然是偽善的。

因此在(可十二41-44),耶穌稱讚那將一個小錢(其實是她的一切)投在奉獻箱中的那個寡婦,稱她所投的比其他人更多。因為這婦人的行動正是盡心、盡意、盡力愛神和愛人如己的最高典範,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她不只是明白信仰的大原則,更加是用行動把它實踐了出來。所以耶穌認為她是最好的。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歸納出耶穌對我們的期望:
  1. 不在細節上爭論
  2. 明白信仰的大原則
  3. 把原則實踐

我相信唯有我們真誠地去實踐出主的教導,我們才能被耶穌稱讚,成為祂的好僕人。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第廿一篇 2007年10月15日(星期一) 楊天恩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27-十二27

是日金句

神不是死人的神,是活人的神。(可十二27)

我的讀經心得

  1. 你認為祭司長、文士、長老、法利賽人、希律黨人和撒都該人為甚麼要試探耶穌?
  2. 對你來說,甚麼是「試探神」?為甚麼人會試探神?你有否試探神?

牧者心得

  這一大段的經文包含耶穌與祭司長、文士並長老,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及撒都該人的三段對話。這三段對話都關於耶穌教導、行事權柄的來源(十一29),為的是要找出祂說話行事的錯處,好陷害祂和捉拿祂。事實上,他們以為否定耶穌的權柄,就能為所欲為。從耶穌說出「兇惡園戶」的比喻(十二1-9)可見,這群人期望「殺他,產業就歸我們了」。(十二7)他們認為只要把神的兒子的權柄否定了,他們就能成為神產業(在當時來說,就是神的子民)的主人。

  我們也許會像法利賽和希律黨的人一樣,以為告訴神一些我們認為的「兩難處境」,我們就可以把神「考起了」,以致於我們要求神「體諒」我們的兩難處境。然而我們其實心裡已經有了我們自己的答案,我們其實在為難神,好使他掉在我們的陷阱中。但神的智慧豈不是高於人的智慧嗎?(林前一25)在這種自私自利,為保持自己既得利益的情況下,我們竟然連這樣的智慧也丟失了。

  耶穌與撒都該人的對話指出了我們問題的所在。你們所以錯了,豈不是因為不明白聖經,不曉得神的大能麼?」(十二24)這些人本來應該就是神子民的領袖,現在卻因為一己的私欲,以致讓心眼瞎掉,不明白聖經中神的心意,以致對神的工作也一無所知,甚至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表現成為試探神的行為。這實在是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一大鑑戒。

  因此,「神不是死人的神,是活人的神。」(可十二27)這句說話,可說是語帶相關。耶穌不單指撒都該人所講的那個死人和他的兄弟,而是當人願意選擇屬靈的死亡,體貼肉體時(羅八5-8),他就不能以神作為他的神--因為他已經選擇死亡,而沒有選擇生命。今日,你會選擇死亡,還是選擇生命呢?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第廿篇 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 楊天恩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十一1-26

是日金句

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可十一22)

我的讀經心得

  1. 你認為耶穌為甚麼要咒詛無花果樹?
  2. 從耶穌咒詛無花果樹,你學到甚麼功課?

牧者心得

  這一段經文有很豐富的意義。但這當中的所有論述都是為耶穌準備進入耶路撒冷受苦受害的前奏,這也可看為這段經文的中心。

  耶穌坐驢進入耶路撒冷,並非一個尋常的事件。正如在整卷馬可福音中所耶穌表現的,祂並不期望人把祂看成他們想象的彌賽亞,但耶穌在這時卻開始高調地接受人對祂的尊崇--因為祂受苦受害的時間到了,祂也由此證明了祂不是人們心中預想的,在地上重建猶太人國度的君王。祂很清楚的表明了祂的身份,當祂進到耶路撒冷的時候,卻是進入了聖殿。(v.11)祂是為重建猶太人屬靈的國度而到來的,祂是天國的王。

  有時,我們也會期望耶穌滿足我們所有屬肉身的需要。故然,這也是救贖的重要部份。但是耶穌更關心我們屬靈的需要、屬靈的成長。我們是否歡迎祂成為我們屬靈生命的王,我們敬拜的中心;還是當我們有需要才來找祂呢?

  故此,無花果樹被咒詛的事件就值得我們深思。無花果樹是神的子民的象徵。耶穌要求在無花果樹上找到吃的,然而卻找不著。這棵樹看來枝葉茂盛,但卻沒有果子。有些釋經家認為在這段時間,並非無花果樹結果的時間,然而在vv.20-24很清楚告訴我們,耶穌透過這件事教導他們「信服神」的真理(v.22)。這不單是我們對神的信心的問題,「信服」一字,有忠誠的意思。我們需要對神忠誠!這種忠誠會使我們對神有不疑惑的信心。「信得過神」也表現在「我們被神相信」之上。當這種關係被建立,我們就能與神同心同工,並且見到信心的果效。如果我們真的信服神,我們也會對人有合宜的態度。我們也就能在禱告時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vv.25-26)

  這就是耶穌潔淨聖殿的理由。祂就是聖殿的主人--「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v.17)祂進城就是做了潔淨聖殿這件事。真的,今日我們同樣被稱為聖靈的殿:教會是聖靈的殿;我們的身體也是聖靈的殿,耶穌實在要求我們的生命有對祂的忠誠,真實以祂為主,結出祂所喜悅的果子。你是否這樣理解你自己在耶穌面前的身份?

  我記起年青時唱的一首詩歌《只有葉子》,就是以這段經文作為背景來反省的。跟你們分享:

  1. 恩主正尋找收獲果實,在祂寶血買贖人中;
    祂要尋找聖靈的果子,察看有無榮神事工。

  2. 祂要見祂形像的反照,從那忠心奉獻的人;
    祂要察看你是否熱心,拯救託付你的靈魂。

  3. 恩主渴望有人去傳揚;生命之道遠近得聞,
    祂等候人願虛心接受,樂意聽從主的教訓。
副歌:只有葉子獻我恩主,祂的心何等悲傷,
   當祂正尋找果子的時候,我們只有葉子獻上。

《青年聖歌II》,第四十四首

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第十九篇 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馬可福音十32-52

是日金句

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4-45)

我的心得

  1. 我們是否願意喝耶穌所喝的,洗耶穌所洗的呢?我們又是否願意跟在耶穌的左右呢?

  2. 今天我們是否有像巴底買一樣的信呢?


牧者心得

在第九章的時候,門徒還在爭論誰為大,現在,雅各和約翰挑起另一個的問題,就是他們直接要求主耶穌,希望坐在祂榮耀的左右。但耶穌的回應是「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只是坐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39-40),耶穌說完這番話後,繼續說「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44-45) 當我們知道耶穌耶穌所喝的杯我們要喝,耶穌所受的洗,我們要洗,這樣我們仍然願意在祂左右嗎?

今天在教會中,在小組及弟兄姊妹的關係中,你知道主是想我們怎樣服事人嗎?你是否能體會得到主的心嗎?或是像門徒一樣心中暗思怎樣為大,怎樣為首呢?在我們說「坐在」耶穌左右之先,我們應問一問自己,我們是否願意跟在耶穌的左右呢?願意喝祂的杯,受祂所洗的。

耶穌說這些話後,祂與門徒一同到了耶利哥,在這段經文裡,有一個我們很熟悉的人,巴底買。他是個瞎子,坐在耶利哥城門口討飯。可是有一件事改變他的生命,那就是他遇上了耶穌。當耶穌走過耶利哥城往耶路撒冷去的時候,他抓住耶穌,要耶穌醫治他的眼睛。耶穌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巴底買立刻就能看見。(52) 我們可以在這段經文中,看見巴底買有一個完全的信心。就是在他得了醫治之後,他在路上就立刻跟隨了耶穌。我們知道得救的信心是已經難得,得救之後又完全跟隨的信心是更難得的。在羅馬書第一章告訴我們,神的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又說「義人必因信得生」,巴底買的信心使他得到了醫治,他可以看見了。除了醫治以外,他也得了一個新的生命。願我們今天每一位,我們也有巴底買這樣的信心,使神的大能彰顯,使人能認識耶穌得到醫治,得到一個新的生命。你預備了嗎?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

第十八篇 2007年10月11日(星期四)方國成傳道

經文:可十1~31

是日金句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十29~30)」

我的讀經心得:

  • 甚麼是神國最高的價值觀?
  • 神國的價值觀與我們世界的價值觀起衝突時,我們應如何取捨?

牧者心得

對於耶穌那時代巴勒斯坦的社會文化來說;神國的價值觀絕對是顛覆性的。耶穌勇敢指出人明顯的罪來,以神國的價值觀作出糾正,就好像登山寶訓中:「古人有話說,但耶穌說:『我卻告訴你們。』一般」。作為基督徒,耶穌的跟隨者,我們必須以天國的價值觀成為我們的人生觀。

第一,vv.1~9當法利賽人來陷害耶穌(現代中文譯本將試探譯為陷害),質問關於可否休妻的問題,要試試耶穌能否解决民間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耶穌直接指出他們誤解摩西寫在律法上的原意以及神不容許休妻的心意,更不容許當時多妻的壞風氣。v.10從門徒進了屋裏還向耶穌問起這事看來,由此可知耶穌對律法的詮釋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何等樣的衝擊了。然而耶穌無懼任何敵對勢力,直接責備人在利用律法解釋自己犯罪的理由,在各樣的事上得罪神的地方。

第二,vv.13~16門徒把耶穌重重圍著;原意是想保護耶穌,讓祂免受群眾的擠擁,似乎是用心良苦。當看來較為弱勢的婦女和孩童們前來想要耶穌摸摸,門徒就阻擋和責備他們。然而耶穌糾正門徒的觀念,祂來正是要顧念弱勢的人尤其是孩童。因為孩童是單純地服從父母的、是承認自己軟弱需要依賴父母的。耶穌的用意是要每一個信他的人都要像孩童一樣順服和倚靠天父才配承受神的國。而並非像世俗的人般巴結討好他們認為是有權有勢的人,輕看忽視他們認為是軟弱、對自己並無甚麼好處的人。

第三,vv.17~31年輕的財主表面看來不單渴慕進入永生,還從少守住所有的誡命,難怪耶穌也喜愛他。不過,年輕的財主以為倚靠他所行的善行,倚靠他努力得來的錢財,過於倚靠那一位頒佈律法的神,賜豐盛的主,便與神國的價值觀相違,耶穌指這樣的人無法進入神的國。對於猶太人和門徒來說,遵守誡命和產業豐富都是蒙神賜神的象徵,故此對耶穌的說話顯得嘖嘖稱奇,反映他們固有的錯誤觀念與神國標準的矛盾。耶穌進一步的指出甚麼才是最高的價值:「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姊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可十29~30)」

為了基督和福音的緣故;撇下一切來跟從祂和得著永遠的生命才是最有永恆價值的事情。並且知道永生的福氣並非只有等到來世才能享受到,在今世就能在基督裡的豐盛中就分享到了。阿門!

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

第十七篇 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可九33-50

是日金句
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甚麼叫他再鹹呢。你們裏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九50)
我的讀經心得
  1.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的門徒重視甚麼呢?而耶穌又重視甚麼?
  2. 今天你所重視的與耶穌所重視的是否相符?
  3. 你認為耶穌期望你重視甚麼事情呢?

牧者心得
  門徒已認定耶穌就是基督,可是他們卻未明白耶穌作為基督的真正意義,縱然祂已兩次預言自己會死而復活。門徒開始關注他們的將來,就是將來基督作王之後,他們誰可為大,成為耶穌的左右手,故此,耶穌再次向門徒解釋,作為跟隨祂、被祂呼召的人應當重視的是甚麼?

  1. 為大的要服侍小的(九35-37):耶穌來到世界是為世人捨棄自己(太廿28),所以作為祂的門徒也不例外,要成為眾人的僕人,要重視捨棄而非得著,耶穌甚至以「接待小孩」為例,期望門徒可以無條件地為眾人捨己,因為孩子是完全依賴別人的照料,並且不能給予任何回報的。
  2. 接納尊重神的名的人(九38-41):相信神的人都可以得著服侍的權柄,門徒卻將這權柄看為他們這「幫」跟隨耶穌的人的專利,甚至阻止不跟隨他們的人奉耶穌的名服侍。耶穌的眼界卻比門徒闊,因為耶穌重視福音的果效,只要有人奉祂的名服侍,那麼福音就被傳開,這是耶穌最關心的,而非門徒所想要的控制。
  3. 重視永恒神的國(九42-49):耶穌教導門徒要看重永恒的國度,而非短暫屬肉體血氣的事物,祂說若有甚麼防礙人進天國的,就算是身體上的肢體,都要因此而棄掉,為保存進天國的機會。
  當時所用的是石鹽,當鹽石所藏的鹽份耗盡時,就如一塊普通石頭,被丟棄在路旁,被人踐踏(太五13)。鹽有潔淨(出卅35)和保存的功用(代下十三5)。作為耶穌的門徒,祂期望我們重視應該重視的事情,就是寶貴在我們裡頭神所賜的特質,不然,我們會失卻神差派我們到世界去服侍的能力,神再用不著我們,我們也會為一些無意義的問題彼此傷害。弟兄姊妹們!重視耶穌期望你重視的事。

2007年10月9日星期二

第十六篇 2007年10月09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可九14-32

是日金句: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九23)

我的讀經心得:
  • 那孩子的父親帶一個怎樣的態度來到耶穌和祂的門徒面前?
  • 耶穌對他有何評論?祂教導那父親甚麼?
  • 耶穌的教導對你有何啟發?

牧者心得:

一個父親把其被聾啞鬼所附的兒子,帶到耶穌的門徒面前,求他們把鬼趕出。為甚麼他會這樣做呢?(可六7-13)記載耶穌已經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道,並賜給他們權柄可以醫治疾病和趕出污鬼。可能在當時門徒的傳道工作已經做得很好,並且在當時的一帶地方可能已經薄有名氣,因此會有人請他們去趕鬼。但可惜,人往往只因為名氣而求助於耶穌的門徒。當耶穌的門徒未能把鬼趕出時,他就與其他人一起和門徒辨論。

明顯地,這個父親帶著錯誤的期望,去求助於門徒,就連耶穌親自來到,這父親也沒有帶著信心來到耶穌面前,因此耶穌稱這是個不信的世代。那個父親對耶穌說:「你若能作甚麼,求你憐憫我們。」(可九22)這句請求只是出於不信,他說「若能作甚麼」,就是說他根本沒有正確地去期望耶穌。

耶穌在把那附在父親兒子身上的鬼趕出之前,就教導他甚麼是正確的期望;「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弟兄姊妹!當我們來到耶穌面前的時候,我們有否帶著正確的信心呢?(可九29)當門徒問耶穌他們為為何不能趕出那鬼的時候,耶穌的回答是:「他們要禱告」就是與神建立關係。我們會否帶著這樣的正確態度來到主面前呢?共勉!

2007年10月8日星期一

經文:馬可福音八27-九13

是日金句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

我的讀經心得

  1. 很多人對耶穌有不同的看法。你又認為耶穌是誰?這種宣認對你的基督徒生命有何意義?

牧者心得

  剛愎、心硬的人很難明白神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了僕人的心態,在我們的基督徒生活中,單看個人的利益和好處,我們很難成為神所喜悅的用人。

  當彼得宣認耶穌是基督時(v.29),他心中的想法是:「你是我們一直期待的彌賽亞,猶太人的王,跟隨你可以令我們民族得釋放,我也可以得著一官半職。」所以他才「體貼人(自己)的意思」,斗膽阻止耶穌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受害。

  事實上,耶穌清楚的告訴他們,如果有人要跟隨祂,就要好像祂一樣捨己和背十架。像耶穌一樣,背十架就是祂捨己的行為。

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捨己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絕沒有一次捨己,永遠捨己。在我們跟隨耶穌的路程中,我們要一直的捨己。捨己絕不單單是「放下自己」那麼簡單。捨己可以是放下自 己的喜好、自己的聲譽、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所愛、自己的所有……你能想到的「自己」(也許正是我們每天靈修親近神時,當作的反省)。唯有這種背十字,徹底 置生死於度外的捨己,才能得著永恒的生命。是的,如果人生終有終結的一天,那麼我們現在有的聲譽、利益、所愛、所有,絕對比不上我們將來永遠的生命。這就 是耶穌要求我們追求的生命,也就是要捨棄今日生命而追求的永恒生命。

  然而,我們也會像彼得一樣,聽而不明白。當耶穌登山變像時,其實 就正是讓彼得他們預先見到「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v.38)的景像。如果彼得明白耶穌所說的,他願意學效耶穌捨己的話(九34正指 出他們又在爭論誰為大!他們就是不明捨己和服事的道理!),他大抵不會怕得不知說甚麼才好(九6)。然而,無論耶穌的教導有多難實行,我們也當盡力遵從。 誠如耶穌在變像時,神的聲音指出:「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九7)今日我們願意成為一個像彼得一樣剛愎的人,還是願意聽從的人?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第十四篇 2007年10月6日(星期六) 楊天恩牧師

經文:馬可福音八14-26

是日金句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可八15)

我的讀經心得

  1. 為甚麼耶穌要求門徒謹慎法利賽人的酵?這對你有何意義?

牧者心得

  耶穌的說話好像莫明奇妙。門徒不太明白、甚至是完全不明白耶穌的說話和祂的用意。(vv.17-18, 21)為甚麼有這樣的情況呢?

  馬可寫福音書來到這裡,已經準備好告訴他的讀者--當代的基督徒--隨耶穌要付出代價。事實上,當時的基督徒,實在已經有人付出了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馬可寫福音書的時代,就是暴君尼祿逼害基督徒的年代(64A.D.),甚至有人認為,使徒彼得就是在這段時間殉道的。馬可要提醒讀者,特別在這些苦難的時間中,人要注意甚麼事情才能得著耶穌所賜的生命?這段聖經,其實就是馬可福音的高潮之起點--耶穌三次預言自己的受苦,人也當這樣生活,像祂一樣成為僕人。(八31-37;九33-37;32-34)但門徒的反應,卻往往顯明他們不明白耶穌的要求。

  耶穌要求門徒不要只著重眼前能朽壞的需要。門徒的著眼點在餅--那一個餅。但耶穌卻要求他們防備法利賽人和文士的酵。(v.15)法利賽人和文士就是那些虛有其表的宗教領袖,他們看見過神蹟,卻仍要求神蹟,為的是要試探神(八11)。如果我們已經在生命中不斷看見神蹟,和神的供應(vv.19-20),那麼我們為甚麼還要為我們的需要擔心呢?這豈不是同樣地在試探神嗎?餅是看得見的,酵在餅中卻是看不見的,但卻對餅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我們有著法利賽人的心態,我們的信仰生活就會變質。故此,我們不應當只追求神能給我們的供應,因祂已經樂意供應--我們要著重的,是祂如何要求我們像祂一樣生活。

  耶穌他們進到伯賽大,醫治瞎子這件事,就是馬可的寫作技巧。耶穌的醫治過程並不像以往一樣,一下子的禱告就醫治好了。相反的,這個瞎子是漸次復明的。這就像是門徒對耶穌一樣,他們對祂的理解、對自己跟隨祂的意義,也是漸次明白的。所以在他們跟隨耶穌的過程中,他們也一直不理解,甚至提出很多問題,或過著一些生活方式(爭論誰為大),來顯示他們不理解。然而到了第十章,耶穌三次講說祂的受苦後,祂再醫治瞎子巴底買(可十46-52),這次是一次的醫治就足夠了。相對於第一個沒有名字的瞎子,耶穌打發他回家。因為這人預表門徒,在「漸次」明白中;但巴底買卻因為信心的緣故,得了立時的醫治,並且耶穌容許他跟隨自己。(可十52)

  是的,如果我們只著眼眼前的祝福、不斷要求神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只能漸次明白耶穌,甚至不能明白祂,而實在跟隨祂。跟隨祂有時要像祂一樣受苦,也只能在受苦中持續相信神是供應的,是照顧我們的,否則我們只會離祂而去,或把信仰的實質改變,成了像法利賽人一樣的,假冒為善的信仰者。今天,你明白耶穌對你的要求嗎?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第十三篇 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林惠欣傳道

經文:馬可福音七24-13

是日金句

耶穌心裡深深地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可八12)

我的心得

  1. 耶穌在當時行了無數的神蹟,就在不久之前還用七個餅及幾條魚吃飽了四千人,但為什麼法利賽人還要求神蹟呢?

  2. 為甚麼主說: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呢?

牧者心得

由七24-13發生了幾年事蹟,發生在耶穌離開加利利期間,祂先來到推羅,在那裡治好一個外邦婦人的女兒(24-30)。跟著祂離開推羅,來到低加波利,治好一個耳聾舌結的人(31-37),及給四千人吃飽(1-10)。最後就是法利賽人要求耶穌行神蹟(11-13)

法利賽人看見神蹟卻不相信神蹟,耶穌明明用了七個餅及幾條小魚吃飽了四千人,但這班法利賽人卻認為這還不算是神蹟,他們竟然還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他們真是瞎了眼及可憐!因為耶穌明明來了,站在他們的面前,但法利賽人及「這世代」的大多數人,卻心裡剛硬,驕傲,靈覺昏昧,無視於他們所見的神蹟、他們的不信使他們對「神蹟」眼瞎了,所以主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12)。看見神蹟卻不相信神蹟,用種種的方式懷疑神的作為。有時候我們也會這樣的,看見神蹟卻不相信神蹟,這種教訓,求主幫助我們棄絕。我們不要像法利賽人一樣,看見神蹟卻不相信神蹟,我們要看見神蹟,相信神蹟,因為我們所相信的是又真又活的神。

最後,法利賽人根本不是因為渴慕神才求神蹟,他們是存心想敵擋耶穌,故意試探祂。所以耶穌心裡深深地歎息,這表明了耶穌對人的不信由衷地悲傷、感慨。我們有沒有曾經不信,以致耶穌對我們的不信由衷地悲傷、感慨呢?

2007年10月4日星期四

第十二篇 2007年10月4日(星期四) 方國成傳道

經文:可七1~23

是日金句

「耶穌說:『以賽亞指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做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 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可七6~9)」


我的讀經心得:

  1. 法利賽人和文士所認為的不潔淨是甚麼?

  2. 耶穌所認為的不潔淨是甚麼?

  3. 我們所認為的不潔淨是否與耶穌相同?為甚麼?


牧者心得

吃飯前洗不洗手對我們來說是禮貌和衛生與否的問題(v.2~5),但並非這段聖經要討論的焦點。對於法利賽人和文士來說,這是關乎他們宗教禮儀上,在上帝面前不能得潔淨的嚴重問題,直接影響人不能參與崇拜和敬拜上帝的事情。然而耶穌真正要斥責法利賽人和文士的,是他們盲目地嚴守古人對律法的原則加以擴大而產生的數以千條生活細則的口傳律法,並將這些條例和規矩當作成為他們宗教的核心;只著重外表的規矩和禮儀,卻不看重內心的意念和動機純正與否,更不看重律法中的愛神和愛鄰舍最大的誡命。


耶穌還舉出律法中「當孝敬父母」作為例子,法利賽人和文士為避過供養父母的責任,竟說已將金錢和用品分別出來,作為獻給神的禮物(各耳板的意思),實質是據為己用之意,此後便可無需供養父母(v.10~12)。法利賽人和文士以狡猾和取巧的手段逃避人倫上和生活上本來應負的責任。故此耶穌斥責他們的虛假和偽善:「你們這班偽君子,上帝藉著以賽亞先知把你們罵得好:『他們的口說尊敬我,內心卻與我疏遠。竟將自己的理論,當作真理教導人,我才不要這樣的敬拜。』你們只知拘守人的傳統,卻忽略了上帝的誡命。為了保存自己的傳統而廢除上帝的誡命。(v.6~9)《當代聖經》」


誠然真正的不潔淨能夠污穢人的,是人裏面種種邪惡的念頭。因為人產生外在犯罪的行為乃基於先有內在犯罪的意念和動機,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對付的。耶穌指出:「那使人不潔淨的是從人裏面出來的。因為從人心裏出來的有種種惡念;這些惡念指使他去犯通姦、偷盜、兇殺、淫亂、貪心、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罪。這一切的邪惡都是從人裏面出來而真正使人不潔淨的。(v.20~23)《現代中文譯本》」耶穌所看重真正的潔淨,並非著眼在食物和宗教的禮儀上。乃是每一個口裡說為主而活、跟隨祂的門徒行事為人的心思意念和動機是否純正的問題。耶穌在這裡並無直接解釋何謂真正的潔淨,這是我們作為跟隨者每一天需要在神面前省察自己的事情。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

第十一篇 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楊李靜儀師母

經文:可六30-56

是日金句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可六34)

我的讀經心得
  • 在這段經文中耶穌看見了甚麼?
  • 耶穌的處理方法跟門徒有甚麼不同呢?

牧者心得

  經文一開始,門徒正向耶穌匯報他們傳道的經歷(參考六7-13),得著耶穌的差遣和權柄,門徒滿有能力地服事,成績看似很理想。可是於(六52),馬可卻評價門徒仍是「不明白」,「心裏還是愚頑」。「愚頑」有眼瞎、看不見的意思,馬可要告訴我們,原來門徒仍然看不見耶穌所看見的,所以他們不明白耶穌作事的方法(六33-44)和驚訝耶穌所作的(六47-51)。那麼,耶穌的眼目看到甚麼呢?
  1. 耶穌看見人心靈的需要(六34):這班群眾如羊沒有牧人一般,他們是失喪的,沒有方向的,缺乏保護,最重要的是耶穌看見他們是需要被憐憫,而滿足他們的方法就是以神的道餵養他們,讓他們認識神就是他們的牧者,以至他們必不至缺乏。
  2. 耶穌看見一個更榮耀神的解決方法(六35-43):門徒也看見群眾的需要--就是食物。耶穌先讓門徒去滿足這班人的需要,可是,門徒看到的只是一個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法,無論是叫群眾散去,或是門徒自掏腰包買食物,都不是耶穌看見最好的解決方法。將餅和魚舉起,望天祝福,此舉叫眾人都知道神是那位可以仰望的供應者,祂的供應是多而又多,並且是有餘的。
  3. 耶穌看見門徒的困境(六47-51):耶穌看見門徒在逆風之中前行,不能克勝風浪的威力,甚是痛苦。這時耶穌履海到他們那裡去,是要叫門徒知道祂就是那位能駕馭風浪的主,現在來與他們同在。耶穌不是要驚嚇門徒,而是要他們驚奇祂就是那位全能的神。
  4. 耶穌看見人的信心(六53-56):對比在拿撒勒的時候(六1-6),耶穌在革尼撒勒沒有限止祂醫治的工作,但凡摸著耶穌的人都得醫治,這是因為在這裡的人「認得」耶穌,並且他們有很單純和強的信心,相信只要摸一摸耶穌的衣裳穗子便會好,所以耶穌可以放膽在這裡彰顯神的大能。
  我們要有效地服侍,必須先確定是被主所差遣,並且得著從神而來的權柄,跟著就是要學習看見耶穌所看見服侍的機會和神作工的途徑。求主開我們的眼目,看見祂所看見的。

第十篇 2007年10月2日(星期二)陳智聰傳道

經文:可六1-29



是日金句: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可六12-13)


我的讀經心得:
  • 是否每一個人都接受基督的工作?
  • 人對基督和祂門徒的工作有何不同反應?
  • 基督的榜樣(祂面對不信的人時的態度)給你甚麼啟發?



牧者心得:

是日金句(可六12-13)講出了作為門徒的我們的工作是甚麼;傳道叫人悔改,趕鬼治病。當我們按照這個吩咐去做的時候,就是耶穌藉我們去作工。但人們面對著耶穌的工作時,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會歡喜接受,就如(可六10)講門徒可以進入那些接受他們的人的家,住在那裡直至離開。有些人會不願接受,就如(可六11)講有些人會不接待耶穌的門徒,而(可六1-3)亦記載一些與耶穌同鄉的人,因耶穌的出身而不接受祂的工作(厭棄祂)。耶穌的工作本是好的,但仍然有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祂

正如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是去承接著耶穌的工作,這些工作本是好的,去傳道叫人悔改,使人重生並領受豐盛的生命,去趕鬼使人的生命得釋放,去醫治有疾病的人。但在我們傳道的過程中,仍然會有很多人不願接受我們所傳的好東西。弟兄姊妹!請緊記!他們不是不接受你,而是不願接受你的主。亦有可能,他們與希律一樣;(可六14-29)記載了希律殺害施洗約翰的事件,而耶穌的工作卻令希律想起自己的罪惡。(可六16)希律認為耶穌是自己所斬殺的約翰;耶穌的工作令希律想起了自己的罪,使他感到罪過(不好受)。弟兄姊妹!可能我們所做基督的工作的確令一些自覺有罪的人不好受。但這是不是代表我們不應繼續傳道呢?不是!

耶穌本人就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可六6)記載因為那些人厭棄祂,耶穌詫異他們的不信,但卻繼續往其他地方傳道。那些人不接受你,你就去一些接受的人中間繼續你的工作。因此我們的道只會繼續傳,並且相信必定有人接受,阿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