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第十四篇 2007年9月1日(星期六) 楊天恩牧師

經文:哈巴谷書全卷

是日金句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

我的心得

  1. 「義人必因信得生。」對你來說,有何實質意義?

牧者心得

  哈巴谷書雖然簡短,但卻充滿著金句。為甚麼?哈巴谷帶著極多的疑問來到神的面前:他看見自己的國家中,充滿罪孽和強暴,人也在奸惡中起爭端和相鬥,以致沒有律法和公理。(一2-4)然而神卻說,祂要興起更邪惡的迦勒底人來實行祂的審判!(二3-4)這對先知來說,帶來更大的問題。

  然而,我們必須留意一件事。神在祂的作為中,必然同時說話。祂的說話說明祂的作為,祂的作為印證祂的說話。有時我們只因為自己對環境的不滿,對神作為的疑惑,而忽略了神怎樣透過祂的話解說祂的作為。祂會藉著我們讀經和禱告來默示我們(二2),只要我們願意守望和等候(二1)--神樂意啟示。因為祂是啟示的神!

  神在向先知描述迦勒底人(巴比倫)的惡行和帶來的審判時,祂輕描淡寫地說了兩句重要的說話--如果先知不只是注意迦勒底人的惡行時,他理應聽見

……惟義人必因信得生。(二4下)

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二14)

  神要求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需要有從信而來的知識。猶大人對神有知識,但他們的知識卻不是因為「信」而建立,這些宗教知識便成為死的知識,沒有令他們的生活、行事為人討神喜悅。結果就是多行強暴,妄顧公理。神要求我們要「信任」神一切的作為--就算我們不太明白,但因為祂是「信實」的神,祂的作為就是可信的。祂的信實保證了祂的慈愛、祂的憐憫。是,神要審判,但這審判的結果不單為毀滅,乃為煉淨,使祂的選民能重投祂的懷抱--「哈巴谷」的名字,就是有「擁抱」的意思。神擁抱祂的百姓,百姓也能擁抱祂--包括祂的一切,正如神擁抱祂百姓的一切一樣。這種因信而有的知識,使我們不會誤解神的善意。神期望我們這樣了解祂。也唯有這種對神的知識,才帶來我們的生命和生命的盼望--是的,「義人必因信得生。」我們由此能忍受煉淨的過程,經歷從神而來因公義而生的恩典。

  怎樣達致這種了解?「惟耶和華在祂的聖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祂面前肅敬靜默。」(二20)先知深深體會到,這種因信而有的知識只能存在於對祂深刻的敬拜當中。「肅敬靜默」並不單是指一種外在的模樣,乃是心中的態度。對!敬拜中有慶賀神工作的時間,但也有守望、等候和領受的時間,就像先知在守望所所作的一樣。(二1)先知明白他如何領受,所以也要求他的同胞有相同的敬拜。或者這種經歷並不如我們在一般敬拜中享受,或者甚至有不解的時間,因被神發現和指出我們生命中的缺憾、不足和限制時,我們感到不好意思。然而,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真實面對神的同時,得著從信而來的知識。

  哈巴谷由疑惑開始,進到第三章,因信而有的知識,並且因著深刻的敬拜經驗,使他對神發出正確的了解和懇求。

耶和華阿,我聽見你的名聲就懼怕。耶和華阿,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三2)

當他因信而認識神時,他才能對神有正確的敬畏,向神有正確的敬拜和禱告,祈求正確的祝福,滿足正確的需要。有時我們禱告不得應允,的確就如詩人所說:「我若心裏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六十六18)但當哈巴谷如此敬拜禱告時(三2-16),他也知道自己應處在甚麼位置來等候和接受神的工作:「……我只可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三16下)但這是消極的嗎?因為先知因信而產生的知識,他看到另一面--

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榖;即使羊群死光,牛棚裏沒有牛;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至高的上主賜給我力量。他使我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定;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三17-19;《現代中文譯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