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星期三

第四十篇 2010年1月18日(星期一) 鍾樹森牧師

經文:馬太福音第廿六章57-75節
是日金句
「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 (詩五十一17下)


我的心得

  1. 我可以如何避免跌倒?
  2. 跌倒的時候,我怎樣再站立起來?/他人跌倒,我又可以怎樣幫助他呢?

牧者心得

若我們閱讀聖經時太過依賴出版社為聖經加上的分題的話,我們或許會將本段經文視為兩個環節,一個是「在公會前受審」,另一個是「彼得三次不認主」。但當我們不理會出版社加上的標題時,我們或許對這一段經文有另一種體會。

第58節是叫人很在意的,因為這一節的主角竟然由耶穌轉為彼得。當然,58節前與後的經文都是環繞著審判耶穌,但58節的筆鋒一轉,叫我們留意到耶穌的門徒彼得原來遠遠的跟著耶穌,他對自己的老師被拿表現出十分緊張。雖然在59節之後的經文再回到以耶穌為中心的記載,我們在59-68節裡亦看到耶穌如何被辱罵、誣陷、欺侮,但69節又再一次將焦點放在彼得身上。
習慣上,我們常以69-75節的經文來說明耶穌對彼得的預言應驗,這是我們很自然的觀察結果。當我們再當時到彼得一步步從外院往門口,位置的移動或許反映了一些心情的起伏,到了75節那句「他就出去痛哭」時,我們就清楚看到彼得的心情是如何從掛牽到徬徨,從徬徨到悲痛。
我們或許會覺得彼得三次不認主是無情的表現,亦覺得彼得就是衝動「口輕輕」的人,更覺得彼得水平低、不成器。不過我們亦不要忽視了彼得的另一面,就是他對耶穌的著緊,在眾多門徒中唯有他夜訪大祭司的院子。雖然他們壓力之下軟弱,三次不認自己與耶穌的關係,但他為此亦傷心欲絕。
相信每一個人生命中總有軟弱跌倒的時候,有些人會死不認錯,但我總覺得有更多人在犯錯後懊悔不已而逃避,正如彼得後來重操故業一樣。面對背離者彼得,耶穌最後沒有放棄他,反而躬身造訪,親自挽回。撫心自問,我們對自己犯錯與及他人犯錯時的態度,又是怎樣呢?對跌倒者有沒有多一點的接納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