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第十六篇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陳智聰傳道

經文:書十六

是日金句:

「約瑟的子孫拈鬮所得之地,是從靠近耶利哥的約旦河起,以耶利哥東邊的水為界,從耶利哥上去,通過山地的曠野,到伯特利。」(書十六1)

我的讀經心得:
  • 「拈鬮」得地代表著甚麼?
  • 對於一個管家來說,境界有何意義?忠心與境界的關系的怎樣的?

牧者心得:


(書十六)仍然繼續描述以色列人分地的情況,而(書十六)所描述得地的族群就是約瑟的子孫,特別是以法蓮族的地業境界,而(書十七)就開始描述瑪拿西族的境界。如果我們得地業(即承繼業權)的角度看,我會感到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就是他們的地業是以拈鬮的方式來決定,即整個分地過程的控制權,就放在「運氣」之地。這個做法對現代人來說是荒謬的,例:如果你的祖先留了產業給你,但你能夠得多少或得那部份,就要你先「賭一賭大小」。這樣的做法,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會覺得荒謬。

但如果我們是從一個屬靈管家的角度去看,事情就變得不一樣。表面看以色列人是得地,但實際上他們是管家。「拈鬮」其實是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常用來求問神的一種方法,方法有點兒像中國人的「求聖杯」。當然,在新約時代自五旬節聖靈降臨後,聖經已明顯地顯示門徒不再用這種方法求問神,而是直接從聖靈領受啟示。但「拈鬮」所代表的,就是主權或決定權完全不在我手。的確,對於一個屬靈的管家,他所能管理的東西是甚麼,決定主根本不在他的手,而是在主人(即神的手)。而聖經對管家的要求,正是忠心。正如以色列人得地,有他們各自的境界。神把一些東西放在一個管家手中時,也有他的境界,一個他所管理的範圍。忠心正是指管家明白自己所應管理的範圍,而且把它管理得妥妥當當。別人的範圍是別人的東西,自己不要胡亂碰去。但自己的範圍呢?卻容許別人參與其中,就正如以法蓮人也容許迦南人在他們當中有一個位置一樣。這正是一個管家忠心與量度的微妙平衡。對自己的要求:忠心自己所管的事,不要亂碰別人的範圍。但在對待別人上:卻容許別人分享或參與你所管理的。

沒有留言: